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

催眠不是控制术(心理世界)

本报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16日   第 14 版)

  “一、二、三”,轻叩手指,摇动怀表,病人一下就瘫在座位上,进入到了类似梦境的状态—近期上映的国产电影《催眠大师》,呈现出这样一种催眠场景。更有一些影视作品里,催眠师还有控制别人的能力,被催眠者像是被线提着的木偶。

  真实的催眠治疗是怎样的?催眠师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力?

  

  1 催眠是一种媒介

  如果数三下,对方就能进入催眠状态,那估计是遇到江湖郎中了。

  说到《催眠大师》里的桥段,戴雯姬打了个比方:就像咱们开车,平常是正常行驶,到电影里就变成了飙车。

  戴雯姬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医生,这是中国有名的一家精神科医院。催眠治疗室在门诊楼的二楼,在这个领域,医院里只有三四位专职医生。催眠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关于自己的身份,戴雯姬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其次是心理医生,再次才是催眠治疗师。

  戴医生喜欢称到她那里治疗的人为“来访者”,她的一位老师曾给过她一个理念,所有的病其实都只是一种障碍,而她的“来访者”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障碍。

  治疗室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淡蓝色的窗帘,治疗的时候窗帘是紧闭的,房间经过降噪处理,除了办公桌和电脑,还安放了躺椅和沙发,无论是陈设还是色调,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好地放松。

  由于正是患者治疗的时间,我和戴医生的互动就选在了办公室。

  我坐在离她不到1米的椅子上,她从白大褂的口袋里拿出一支笔,让我凝视笔尖。

  2分钟后,我的眼睛已经感到疲乏,医生暗示我可以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逐一集中在我的脚趾、脚踝等身体的各个部位上,慢慢放松到全身。

  “想象你来到一片森林,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还有各种果树,树上缀满了果子。”跟着戴医生的提示,我想象着这个场景。

  身体在慢慢变软,紧绷的情绪也舒缓下来,看到了自己在森林里。那个场景混合了我平时的旅行经历,像是杂糅了梅里雪山、喀纳斯或者阿里山的空间,我踩在绿色松软的草甸上,旁边的树上挂着松萝,地上冒出野草莓,河水流淌而过,淙淙声就在耳畔。

  “你的右手上有个重物,现在试着抬起来。”戴医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测试患者是否进入到催眠状态,如果患者抬起来的时候表现出吃力样子,说明患者进入到了状态,但此时,患者仍是有意识的,只是进入了半睡半醒的状态。

  进入催眠状态后,医生会用语言一直做引导,整个过程更像是在谈话,只是患者不再那么警觉。

  “催眠只是一种媒介。”戴医生说。

  2 并不适用所有人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做催眠治疗。

  戴医生拿过一张白纸,上面画着两个圆圈。

  “哪个更大?”

  “右边。”我回答。

  “其实一样大。”接着她伸出一根手指。

  “看着我的手指。”然后手指就上下左右地晃起来,我的眼睛也跟着晃起来。

  “只是说让你看着手指,但没让你跟着一起晃啊!”戴医生说,这两个都是催眠治疗适应性的测试,刚才的简单测试说明我很容易被暗示,对于催眠治疗,这是一个加分项。

  此外,还需要患者有相应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如果智力受到严重损伤便不适合,年龄上来讲,年轻人比老年人更适合。

  而在病症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焦虑、社交障碍、恐惧症、癔症会比较适合,而重度的抑郁则不适合催眠疗法。

  虽然选择进行催眠治疗的患者都会愿意配合医生,但由于每个患者的感受性不同,进行起来的时候也没那么容易。

  大部分的患者第一次并不能完成催眠的状态,比如会频繁地睁眼,会放松不下来。戴医生的一个患者曾经做了6次治疗,还是仅仅能进入比较浅的催眠状态。

  “这并不影响继续治疗。”即使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回复到清醒状态,治疗仍然可以继续。

  曾有一位患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突然大哭起来,眼睛也旋即睁开,此时,戴医生没有着急让患者回到催眠状态,而是给了患者大哭的时间,并通过语言引导转入清醒状态中的谈话治疗。

  “催眠不是最终目的。”戴医生说,只是在催眠状态下,人的防御性会变低,易于患者和医生建立治疗关系。

  3 潜意识的力量

  被催眠后的人身体僵硬,催眠师说什么,对方就能做什么。在一些影像资料里,催眠是这样的神奇。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曾把催眠治疗定义为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关系,并一直探索催眠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他曾经研究过巴厘岛上的一种原始宗教,并一直通过激发潜意识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他的治疗过程中,甚至没有导入催眠这样的阶段,跟他谈话的时候,患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催眠状态中去。

  催眠不是巫术,而是在受试者愿意配合催眠师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下,在暗示和想象的作用下,主动根据提示语完成。戴医生给我解释,受试者不是被动的,是主动的。

  “树上有一颗红色的果子,可以把它摘下来放到嘴里,咀嚼它,味道是甜美的,咽下去,能感到身体的温暖。”在戴医生话语的引导下,进入了情境中的患者,举起了双手,做出了摘果子的动作,放到嘴里的时候做出了咀嚼的动作,虽然在味道感觉上不明显,但吞咽动作之后,患者说感受到了身体的温暖。

  这是一位觉得自己看不到东西的患者,但医学检查显示并没有器官上的疾病,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转换性障碍。仅仅一次治疗后,患者就觉得比之前能看清一些东西了。

  催眠治疗也不是万能的,戴医生有个8岁的患者总说自己只有3岁,不会走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可以认知到自己是8岁,但一回到学校,面对同学间的竞争,患者又回到了原来的状况。

  “治疗并不能改变所有的状况,而最终的解决还是来自于个体性格的完善。”戴医生说,从学习心理学课程到从事这个职业,本身就是自我心理不断建设的过程,即便已经成为心理医生,这个过程也还在继续。

催眠不是控制术(心理世界)
健康资讯
前列腺癌盯上“城里人”(健康关注)
乳腺癌治疗技术目渐精确(医说新语)
责编:喻京英  邮箱:fishjingyi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