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则并肩叠膝而坐,夜则交股架足而眠”,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蜷缩在如同“浮动地狱”的船舱里。100多年前的华工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被运到新大陆,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献出了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2014年的亚太裔传统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荣耀的。5月9日,1865年至1869年参与修建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的1.2万多名华工作为第一批亚裔美国人入选劳工部的劳工名人堂。5月10日,来自美国亚洲太平洋社区和中国广东地区的民众出席横贯北美大陆第一条太平洋铁路建成145周年纪念日仪式,纪念在修建铁路过程中牺牲的中国劳工。
曾经被称作“猪仔”的华工终于得到了迟到百年的“正名”。
枕木下的尸骨,难换一份尊重
横贯北美的美国太平洋铁路被称为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正是这条铁路成就了现代美国的运输大动脉。从1865年到1869年4年间,约有1.4万多名华工参加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1868年,约有千名华工死于内华达山段铁路建设。1970年,在今日美国人称之为“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的铁路路段,人们曾挖出近1吨重的华工尸骨,可以说“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尸骨”。
然而,这样令人心碎的血泪描述却换不来一份尊重。翻开已经发黄的19世纪末期美国报刊,大量充斥着对华人侮辱、嘲笑与咒骂,对华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弥漫着整个美国社会。不少报道直称华人“愚昧”、“不肯被同化”、“不讲卫生”、是“道德败坏的劣等人种”。
1882年,对华人的歧视达到高潮。《排华法案》使种族歧视的浪潮由强大的社会舆论演变为政策行为,最终堂而皇之地进入立法殿堂。在一个宣称“平等”、“自由”、“人权”的国度,华人成为愈发疯狂的种族歧视浪潮的牺牲者。
路漫漫其修远,唯上下而求索
有人曾把中国人比喻为土层里的蚯蚓,在漫天的黑暗中,在深层坚硬的土壤里硬是要钻出一个洞来。美国华人具备这样的一种品性,他们的心路历程不亚于修太平洋铁路,硬是从苦难中挖掘出来的一丝亮光。
在《排华法案》出笼到1943年被废除的60余年间,尽管美国华人遭遇了难以言传的歧视、排挤、打压,但他们依靠“蚯蚓”精神,加之祖籍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骆家辉曾在讲话中回忆了作为一名华裔的家史。他说,从他的祖父早年移居美国,到他本人后来成为华盛顿州州长,其间经历了约百年时间。骆家在华盛顿州的居所曾距华盛顿州州政府仅一英里之遥,“然而,这一英里就走了100年”。
迟来的正名,慰藉华人前辈
《排华法案》被废除后的近70年时间里,美国国会或总统并没有对这部法案表示道歉。
直到2012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全票通过道歉法案,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的法律表示歉意。这标志着美国国会首次承认这一歧视性法律的不公正性。
2014年对华工的“认证”达到了高潮。4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关于亚太裔传统文化月的公告中说“这个月适逢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打下最后一根道钉145周年,这一成就是中国劳工创造的,他们承担了其中大部分艰苦繁重的危险的工作。”
这是对美国历史上铁路华工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昭雪,它不仅是对华人前辈的一个慰藉,也标志着华人在美国社会地位进一步上升和政治力量提高。
迟到的“正名”,该满足吗?
回顾华工得以“正名”历程就会发现,让别人道歉,归根结底要靠实力。随着美国本土华人群体的发展和提升,华人力量再也不容小觑了,在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等硬实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
“硬实力”的提高,虽然有可能成为“软实力”提高的基础,但前者并不直接等于后者。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先正己”,不得不承认华人在完善自我形象方面仍然需要努力,应摒弃早期华人社区的一些“陋习”,增强沟通与主动融入意识。
当然,对美国来说,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承认历史的阶段,也必须认识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