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我和汉字

陈海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08日   第 08 版)

  书《同题仙游观》

    陈海良,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尉天池、马士达、周玉峰、陈仲明、陈振亚等先生。曾在江苏省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地举办9次个人书法展。专著有《乱世奇才——杨维桢》、《经典碑帖导学教程·草·孙过庭〈书谱〉》、《名家解密书法经典—陈海良解密〈十七帖〉》、《陈海良书法作品选》、《八届精英谱—陈海良》、《陈海良作品集》、《当代书法名家丛书—陈海良卷》等出版。

    作品获奖情况(均为中国书协主办):

    行书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9)

    小草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2004)

    楷书获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奖”(2002)

    楷书获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奖”(2005)

    大草获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2003)

    行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2002)

    大草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艺术一等奖”(2006)

    大草获全国首届小榄书法大展“一等奖”(2004)

    大草获首届翁同龢书法奖“提名奖”(2009年)

  

    金台记:

    陈海良,当代著名中青年书法家,一身的才气、清气、逸气、正气、书卷气,又不乏豪气和狂逸之气,甚至谦恭之下还有些霸气。他性格倔强,个性鲜明,充满自信,特立独行。书如其人,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那么的鲜明。

    他凭着先天的艺术秉赋和聪敏善悟,怀着一种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历30余年的深入学习、探索、研究、刻苦磨练和执着专业的精神,以及专业的学院化锤炼,使他具有了深厚的书法理论、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力。他有着扎实的法度严谨的楷书功底,行、草气息之淳雅直追晋唐。其大草、狂草尤得窍要,以明清大行草为框架,融会贯通古时书法大家所长,创化成个人独到见解,演化出自己的取法与变法之道,以精准的笔法、淋漓的水墨、恢宏的气势、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强大的震撼,显示出自己的风格面目。

    在当代书法对于传统的挖掘、继承、弘扬、发展等方面,陈海良不泥古,也不追潮流,不媚世俗,从他的身上我们会慨叹、欣慰于“江山代有才人出”。在理念、思想、技法、审美上,他与众多追随者共同掀起了一股“旋风”,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书法艺术上的新曙光,开启了格调高雅、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与时代真正需求的书法新风尚,这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书法艺术的明天会更美好。

  

    在那个“出身”有问题便矮人一截的年代,我养成了深入观察的习惯,待人矜持,处变不惊,不期后来用之于习字,受益匪浅。还记得少年时的我把田埂稻草一根根系在一起,很长,很长,围着自家宅院,不知绕了多少圈。无须言语,这是我的领地,一个不许他人惊扰的空间。我能够积年如是,潜心书艺,安之若素,仿佛外面的世界并不存在。

    幼小于“唐初四杰”有惊人的模仿,曾受坊间赞誉,而我以为自己更拿手的,是把颜字的偏旁、欧字的部首、柳字的点画任意组合,打乱拼装做自己的实验。外表斯文的少年,笔落纸上,铁画银钩,初识剑拔弩张之豪气,虽参与全国学生书法赛事而无所获,我偏着了魔似的,愈挫愈奋。

    中学,我的这一嗜好被父亲发现,担心歧路亡羊,于是四处物色“先生”。在那个一肚子墨水也需深藏不露的年代,这实在是奢侈的梦想。父亲严厉而执著,只要在书店、庙堂、文化宫等场所,发现有好的“墨宝”,总以自行车载我去观摩,时常看得忘形,不忍离去。至此,我爱上了写字。

    高考恢复,可以有大学上了,我如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本科专业(系中国首届书法本科专业)。师从名家,如坐春风;味钟张馀烈,挹羲献前规;若渴骥奔泉,修劲骨丰肌。且常以一己之好恶,牵引同窗之进路。受压抑既久,自然心仪徐渭,青藤狂草成了我的草书班底;生性固执,于美的诱惑难以抗拒,与“文妖”杨维桢不谋而合,由此我钻入了帖学的世界……

    毕业后蜗居院校教书,艺术是不受重视的科目,后辞职“下海”体验自由,从办事处的小业务员以骄人业绩,晋升为销售科长直至管理较大的企业。年少轻狂,志得意满,闲来操笔弄翰,儒商两兼,顾盼自雄。虽不涉足书界是非,但书事一刻未息,这是因为心中对书法有真欢喜!人生至此,此乐何可少也?既不事功,故能一扫时习,笔性自然骄纵。世事乖张而好景不长,“危机”袭来则勇于担责,再度辞职,山穷水尽亦未以书法糊口。自负擅长于“天书”狂草,却常年投闲置散,以素心待之,不介意有无他人问津。

    1999年,首次以颇乖时调的“杨氏书风”投稿“国展”,居然折桂。此后便一发难收,每以极度自我的方式创作投稿,十二次国展竟有八次斩获大奖。古人云,文章憎命达,书道岂相异?既无衣食忧,当从真人游,生活的坎坷,为艺术在做准备;艺术的自我苛求,才是人生的真财富。从此不再参赛,获奖不过证明自己会写字,而艺术的道路没有止境!

    2006年,负笈北上,游学京师。三年苦读,始知学问之艰辛,找回了那个过去的我,梦圆在旧我的新境中。

    如今居闹市而无丝竹乱耳,惟几本好书相契,二三良友相知。夜深人静与“二王”对决,向颠张狂素吐问心曲。人生峻宕多艰,艺境转意迭出,以笔为马,妙在心手,尚功力而涵蕴藉,又岂止沉着痛快?

    诚然,性笔天纵,辅以筋骨,方可指与物化。故毫刃兼修,温碑板而发新意,明辨刀毫之异同。静则以守,守则以楷,深知静可知性,而楷以为根则可正天下书也。故溢而为草,循规矩于方圆之法,悟空灵寓黑白之理。我辈虽没了科考,至于楷书,弱冠以来,一刻也未敢懈怠。

    如此宅男生活,使我由外向渐趋问心,回到了原点。持一念而前行,书写已成为坚守的游戏。人生无常,潮起潮落,蓦然回首,此又何尝不是汉字的个性化诉说,崇尚书写“巫化”的我,信知鬼神助此道耳。故而,喜愕、悲幸、迫散、思慕,抑或利害、明暗、得失、祸福……投笔吭声,势来纸尽,似飚风骤雨,如山河峥嵘……虽难尽吾意,然决不随人作计,亦能随心而寓于书境,曾自作诗云:“廿年苦读常忘食,兴来醉墨学藏真。自家面目何曾见,笔底时时有鬼神!”

我和汉字
读陈海良书法作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