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一个试点区 三十所示范校

让歌剧进书包(我在现场)

文 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06日   第 08 版)

    日前,北京丰台十二中,一堂别开生面的歌剧艺术课正式开讲!这正是将艺术普及教育“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一堂公开示范课。从今年5月起,这样的歌剧艺术课将在丰台区30所中小学全面铺开。这意味着,艺术普及教育再次迈出了颇具创新意味与探索精神的重要一步。

    对于此次在丰台区中小学大力推行歌剧艺术选修课的做法,不同于以往开展的“歌剧进校园”,“歌剧进课堂”系列活动,“歌剧进书包”是一套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并配备阵容“豪华”的专业“老师团”,从前期课程设计,课表设置,课件制作到中期的开课教学,再到后期的课程监控,效果评估,都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主导完成。

    大剧院负责“歌剧进书包”项目的康宁介绍,这一系列歌剧艺术课由理论课、讨论课、拓展课、实践课四个板块构成,理论课普及最基础的歌剧入门知识,解决“ABC”的问题;讨论课让孩子们课下大量阅读学习,课上展示、交流、碰撞;拓展课主要依托音乐游戏、互动工作坊等新颖形式,寓教于乐,创造轻松愉悦的艺术学习体验;实践课则是通过学唱和排演歌剧片段,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歌剧中的主角。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中有意缩小了理论课的比重,而让讨论课、拓展课、实践课在教学中唱起了主角。

    此次 “歌剧进书包”活动,以丰台区为试点,在丰台30所中小学展开。对于此次与国家大剧院的牵手,丰台区教委副主任钟灵颇有感慨:“没有艺术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如今普通学校教师所提供的艺术教育却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美育教育的需求,这一次将艺术教育进行课程化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在艺术家的引领下边学习,边欣赏,边实践,这一做法非常具有远见卓识,也确实做了一件学校想为而无力为之的实事儿。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实际上,中国国家大剧院多年来始终在推行艺术的“滴灌工程”。所谓滴灌,是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特色的一个形象比喻,用院长陈平的话说:“它不是即兴的、短暂的、小范围的,而是有计划、可持续,全面覆盖的。”从开幕至今,大剧院每年都从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万元“反哺”到艺术普及教育领域,艺术普及教育已经成为了与演出齐头并进的另一条运营主线。

    早在2011年,国家大剧院就率先在东城区23所中小学挂牌建立“歌剧基地校”,开创剧院与学校联手推广歌剧艺术的新路子。短短3年,“基地校”辐射范围扩至西城、朝阳、丰台、海淀,数量激增到了150所,今年更是有望突破200所。迄今为止,各个“歌剧基地校”举办艺术教育活动近千场,惠及师生约2万人次。

    3年中,基地校的孩子们不仅能够走进剧院观摩歌剧彩排,探秘后台制景,还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歌剧制作的部分环节之中。日坛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受邀为歌剧《假面舞会》绘制剧中的假面,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国际大导乌戈·德·安纳深深折服; 166中学合唱团的一众男生被选中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了歌剧《纳布科》的排练,有机会和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大师同台飚戏;171中学的童声合唱团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大剧院舞台上的“常客”,先后参演《卡门》、《西施》、《山村女教师》等多部歌剧的演出,成为了一支颇受瞩目的“明星小分队”。

    滴灌工程,水滴石穿。恰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的:“做艺术普及教育推广工作,就像一个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获,可收获一定在。”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一个孩子、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进过一次剧院,没有听过一场歌剧或者交响音乐会,他的人生是有遗憾的,滴灌工程就是要一棵苗一棵苗地栽培、一个娃一个娃地培养,我们的艺术普及教育正是要从青少年做起。”

创新才有魅力 冒险带来风度 (聚焦)
“吴仁宝精神”的传记实拍(观影)
让歌剧进书包(我在现场)
责编:宋 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