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南通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开放机遇,不但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广大百姓搭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快速列车——
夜晚,随着最后一名客人的离开,王靓把名品店铺打烊,从江苏南通市区驾车回通州区。从北大街入口上江海大道高架一路东行,王靓抵达金沙镇仅用了20分钟。
王靓的店铺位于南通市区最繁华的南大街商圈,3年来,她每天来往于市区和金沙之间,成为南通快速路网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她说,“以前走金通公路,一趟至少要45分钟。有了江海大道高架,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真正感受到通州与市区融为一体了。”
王靓所走的江海大道高架是南通“102030” 畅通工程的一部分,到去年底,南通市区已基本实现了“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市区各组团通勤”的目标,快速路网通车里程80多公里,总里程数和互通水平在江苏位居前列。
方便市民出行的不仅仅是快速路网。去年,南通市区公交线路不断优化完善,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4标台;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运行,4000辆遍布202个网点的绿色自行车成了风行通城的风景。
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背后,是地方执政者的理念: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这些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吃、住、行等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每年排出一批重点项目,致力于民生幸福工程建设。2013年,南通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5.88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五,这一大块“蛋糕”中切给民生支出的比重达56.1%。在政府持续不断地投入下,南通百姓搭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快速列车。
住得越来越舒心,吃得越来越放心
“看看我们的新房,无论硬件、软件都不逊于商品房,在这个房子里过年,真是太舒心啦!”马年春节,南通市港闸区幸福街道文俊村村民王德清一家过得既忙碌又快乐。今年1月7日,他们拿到了两套安置房的钥匙,一家4口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过年。
王德清所安置的幸福新城,位于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内,小区的外观、绿化、基础建设等与高档商品房小区不相上下。春节前,王德清的儿子买了辆汽车,外出拜年全家人都是开车出行。“新小区路宽,还有停车位。”老王感慨地说,“住房面积比以前大了,环境也大大改善了,儿子的朋友提出用商品房和我们置换,我们还舍不得呢。”
王德清的幸福并不特殊。南通按照“不吃亏、少吃苦、早安置、安置好”的要求,在安置房建设规划布点、要素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狠下工夫,市区安置房建设进一步提速。去年,市区新开工动迁安置房项目27个、523万平方米,竣工交付项目30个、470万平方米,安置动迁户1.9万户。安置房竣工面积、安置户数均创10年来新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委、政府的追求。拆迁居民已经为城市发展作了贡献,就要给他们住最好的。南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全局的高度加以部署推进,去年年初确定的10件40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去年下半年,南通市委常委会又研究排出28项民生工作,由市领导挂帅组织推进实施。
“菜篮子”工程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现在,南通市民申孙燕已经习惯了在鑫客隆超市的“惠民蔬菜直销区”内选购蔬菜,“这里比外面便宜很多,划算。”与鑫客隆超市一样,南通已有 120家平价商店通过江苏省验收,为广大市民提供既便宜又新鲜的食材。
保障“菜篮子”,南通不仅在稳定价格上出实招,更在丰富品种、优化环境、确保安全上下工夫。去年,市区建成蔬菜应急保供基地40个,新增6500亩;全面完成市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年度任务;完成市区25家菜市场、10家超市生猪供应、屠宰加工、猪肉零售等过程追溯建设任务;完成农产品、水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建设,百姓“菜篮子”越拎越轻松。
饮水安全也是南通市委、市政府关注重点。为让更多的南通市民喝上优质长江水,早在2001年起,南通市就开始了引江区域供水工程的建设。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每年都把区域供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9年,“关于加快实现全市城乡居民普遍饮用长江水的议案”,被列为南通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1号议案。如今,引江区域供水工程已经覆盖所有乡镇,受益人口超过740万,被誉为南通历史上惠及市民最多、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实事工程。
腰包越来越鼓,负担越来越轻
5年前,失业在家的陈文华动起了创业念头。经过多方比较,她加盟一家幼教培训连锁集团,投入30多万元,“阳光起点”开始招生。如今,一期三个月的培训,一般都有50多个学员,应家长的要求,还办起了“晚托班”。规模扩展,各项开支也一路看涨,“手头的资金始终紧张。”根据社保站工作人员指点,陈文华两次成功申领小额贷款,“感觉一下子宽松多了。 ”
政府的小额贷款,不仅贴息,而且门槛低、手续简便。正是在创业政策的扶持下,“阳光起点”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已先后雇请了10多名教师和工作人员。
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南通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亿元,直接催生1641名“小老板”。
扶持创业,是南通深入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抓手。南通市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扶持创业的对象更宽、享受补贴的标准更高、实施培训的范围更广、业务手续操作更简便。在好政策的鼓舞下,一批创业富民的弄潮儿随之涌现,据统计,去年全市实际扶持创业人数达1.2万人。
“创业培训送给我致富的金钥匙。”海安县白甸镇农民袁兵,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后,在自家的三分自留地上种上了草莓, 2009年,在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他的草莓园扩大到了300亩,他种的草莓还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并注册“梓源”商标。如今,他的草莓园年产值已达近百万元,袁兵不但自己致了富,还吸纳了100多名特困家庭的剩余劳动力前来务工。
同时施行的措施还有:健全工资协商和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居民资产性、财产性以及转移性收入,落实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措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这一系列举措,让南通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去年,南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140元、146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5.5%、65.1%
不但要把腰包鼓起来,还得把负担降下去。在南通,一个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以及生育保险为主体的“全民社保”体系已初步建成并不断完善。目前,该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22万人,覆盖率达98%以上;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185.1万人,覆盖率99.7%;基础养老金发放率99.6%,全省领先。居民生活医疗有了保障,负担越来越轻。
去年7月起,南通在江苏率先建立起大病保险制度,以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其中,市区医疗保险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由城镇向农村、由职工向全民的突破与跨越,各类群体覆盖率达到99.8%以上。得益于这一制度,南通医保实际上取消了住院医疗费封顶线,市区职工、居民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已分别达到83.3%、72.2%。
“好在有医保,不然我们家真得砸锅卖铁了。”因呼吸衰竭,南通大力工具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成老伯于2012年9月入院治疗,到去年底发生的医疗费用总额已超过70万元,最后各项基金支付581662.6元,在医保范围内报销的比例达到86.18%,总报支比83.69%。成老伯的女儿感慨道:“父亲病情严重时,一天10多万元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看了医疗费用清单后,大家才松了口气。”
精神越来越富足,人心越来越向善
“金屋银屋,都不如我们农家书屋;少打麻将多看书,富了脑袋富口袋,这才牛!”在南通如皋市郭园镇车马湖社区,这句顺口溜几乎家喻户晓。
村民马晓华说,以前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朋友们去打牌,自从社区建成农家书屋,他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看,不仅可以和村民们交流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还“意外”找到了创业致富的好项目。“书的种类很多,文学的、科普的、养生保健的,这么多好书就在家门口,当然要好好珍惜了。”现在,马晓华还成了农家书屋的宣传员,农闲时常招呼村民们来看书。
以优秀文化滋养百姓精神家园。在加大投入、改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南通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以创建国家、省级示范区(项目)为抓手,着力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形成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南通港闸区所有街道都建起“群乐汇”大舞台,村(居)民既是看客,也是演员,加入文艺团队的愿望爆增,全区业余文化团队由过去30支猛增到100多支,参加者超过5000人。通过“群乐汇”,人们不仅享受了文化的快乐,而且增加了与邻居们的交流,大家相互熟悉了,社区更加和谐。谁家有什么难事,大家都会尽力帮一把,有的帮邻居双职工夫妇接小孩、有的替邻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把菜……
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的同时,南通还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化道德建设、提升文明素质,在全市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2月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南通海安县海安镇镇南社区57岁的赵顺秋,因连救8名车祸伤者而突发心脏病猝死的消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而经过警方数日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除赵顺秋外,朱道华、罗兵、周德富、马梅香、周军峰、丁同年、汪宝玉、毛柴卿8人在内的救人群体也随之“浮出水面”。没有事先约定,危难之时,他们从四面八方迅速聚集、紧急救援;没有更多言语,他们为了“救人”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谱写了感人篇章。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近年来,南通先后投入1000多亿元,为民办实事近300项,在“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南通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奖”。有感于南通的宜居环境,网友“hywmb”在论坛上发帖说:“让那些住在南通的人尽享幸福,让那些经过南通的人感到幸福,让那些还没到南通的人向往幸福之地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