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竟然能上九天,下五洋,遨游十万八千里,风光无限!
仲春,位于北京王四营乡的中华砚文化展览馆在开馆近3年之后,经过充实整理重新开展,喜迎300多位嘉宾。嘉宾中,有将军,有教授,有专家学者,还有中小学学生。几百方古、今砚台,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等几大板块呈现在观众面前,端、歙、洮、澄泥、红丝、松花等十大名砚以及全国各地的名砚、名人用砚,各显风采,让人目不暇接,一饱眼福。一方方宝贝,各有妙处和故事传奇,可谓砚池乾坤,气象万千!
展品中有两方新秀精品引人注目:一方“飞天砚”,2012年搭乘“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云游太空14天;另一方“蛟龙砚”,2013年随我国深海载人深潜器“蛟龙号”远航113天,入海几千米。砚中奇葩,载入史册!
京城西二环的车公庄,一处楼房的二层百米陈列室里,摆满了各种古、今砚台和砚料——这里就是“飞天砚”、“蛟龙砚”设计制作者吴笠谷的工作室。大概有个性的艺术家都有点特别之处,不是长发飘飘就是光头亮顶。接待我的吴笠谷属于后者——光头,着对襟白褂,一副罗汉相。
吴笠谷生在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的故乡徽州歙县,从小就喜欢画画,得到黄宾虹大师入室弟子、乡人程啸天的指授,19岁进了当地的砚厂学刻砚。世界上怕就怕喜欢二字,一喜欢,爱上了,钻进去,入道就快。他把砚石当宣纸作画,那雕功、画艺均长。
上世纪90年代,是吴笠谷破茧成蝶的开启。他进京入中央美院深造,汲养丰富,眼界开阔;学成后在京发展,砚雕事业突飞猛进,精品层出;且将收入大部分用于收藏古砚,并遍览古今砚文化的专著、著述,踏遍家乡歙砚龙尾石诸坑以及全国各地端砚、红丝砚诸砚产地,潜心研究,著书立说,辨伪析真,充当“砚学”先锋。十年磨一剑,吴笠谷终成雕刻、收藏、研究的集大成者,圈内名头响亮。
一块石头,斑斑点点,凸凹不平,没什么奇处。可到了吴笠谷手里,他立刻想起了唐伯虎《桃花庵歌》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诗句,发现“砚面上部布满金花,宛若花团锦簇,岂不正是桃树林中那满树的娇烂漫红、万枝的丹彩灼春吗?用铁笔勾勒几根树干,金花便成了遍野的桃花。再在花树掩映之中刻一茅庐,庐内几置酒瓮,壁挂古琴,便是桃花庵了。砚面下部有水波纹、眉纹,就势刻一池塘,可以洗砚、可以观鱼,乱石野水,了无尘俗之气。”石的背面再雕一唐伯虎小像——“唐伯虎桃花庵小景砚”就成了。什么时候叫“点石成金”?这就是最好的注脚!
当“神九”要飞天时,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刘红军会长交给吴笠谷一项特殊任务:制作一方砚台,搭乘飞船,宣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吴笠谷立即动身回到家乡四处寻找飞天砚石,机缘巧合,妙手偶得。得石后回京闭门谢客,精雕细琢。砚长9厘米,厚5厘米,巧妙利用天然石品金晕,整体设计为象耳古瓶形,寓意“太平有象”;砚池刻上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造形,象征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砚背刻上“敦煌飞天”图案,象征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飞天砚”乘飞船一飞冲天,神游太空!
我一边观看室内的砚作,一边倾听吴笠谷讲述砚背后的故事。坐下品茶时,笠谷赠书两本。《赝砚考》、《名砚辨》,两书为姐妹篇,近70万字,沉甸甸的。“铁笔生花,文心辨砚。”《赝砚考》,考证了从东晋到清代的历代名人砚28例,涉及众多古砚,包括“岳飞砚”、“文天祥玉带生砚”等砚史上影响极大的名砚。十几年前,笠谷就对张中行老先生说起要写一部这样的书,老先生深感后生可畏,主动提出要给书作序,并且亲书一联送他:“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落款“笠谷大师寓观砚,背多刻昔贤,戏为一联书之”云云。在张中行眼里,吴笠谷砚雕“有古风,有文人气,不亚于顾二娘”。大师不是随便当的,如今的吴笠谷,早已不满足于在石头上作业了,他要向“砚学”殿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