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至18日,“我梦想的中国”中澳小记者夏令营顺利开营,30名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新金山中文学校的华裔小记者走访南京、上海,用好奇与期待的眼睛观察“陌生又熟悉”的中国,他们的采访心得将在澳主流媒体上发表。
“生活在海外的华裔孩子有机会以‘小记者’的视角感知祖籍国的发展变化,真是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谈起此次中国行,活动总策划、新金山中文学校校长孙浩良感慨地说。
① 丰富的采访活动
4月16日早晨,上海飘起小雨。夏令营营员手册上,当天上午的行程一栏标注着“自行安排”,在其它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特别抢眼。13岁的俞恺文选择在酒店稍作调整,回味一下10天来“轮番上演的精彩”。
“我非常喜欢那座临江的亭子。”回忆起夏令营南京之行的首站——燕子矶公园,俞恺文激动不已,“亭子的角弯弯翘起,它漂亮的形状令我着迷。”
参观夫子庙、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晓庄学院师生做手工,在秦淮河畔品尝风味小吃,3天的南京之行让营员们直呼“过瘾”。
紧随其后的上海行程也别具特色。小记者走进上海洵阳路小学、江宁学校,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包饺子、打篮球比赛;在东方绿舟,与中国小伙伴一起放风筝、划龙舟、玩趣味游戏;到中国学生家里做客,与家庭成员一起游世博园、摘草莓、逛博物馆,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新闻实践”是此次夏令营的一大主题。16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大厅内,小记者向新闻发布处处长冀宇平连连发问。随后几天里,小记者走进新民晚报社、上海广播电视台,聆听新闻讲座、观看报纸排版、坐上新闻主播台,零距离感受“新闻的魅力”。
夏令营最后一天,营员们迎来了此次中国行的“压轴大戏”——参观刚从南极归来的雪龙号科考船。11岁的梁昱平时酷爱科学探险,跑在队伍最前面的他用相机拍个不停,不愿放过船上的每一处细节。“雪龙号比我想象中的大,设备也更为齐全。”爬上顶端天线甲板的他兴奋不已,“我要把照片带给澳大利亚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② 浓浓的中国情结
着迷于“亭子”的俞恺文对中国传统的东西有着特殊的热情。在上海城隍庙,这个能讲流利宁波话,普通话却略显生涩的小记者对四周的古建筑与街边的美食称赞不已:“我喜欢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感觉,更喜欢这里的各种美食。我奶奶是宁波人,她在墨尔本经常给我做锅贴、年糕、盐水鸭、小笼包,但我觉得在中国吃中国菜更加地道。”
正读高一的王冠乔3岁时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中华文化并不陌生。当“中医”、“穴位”、“风水”等词汇从他口中说出时,你很难想象这个16岁少年成长于遥远的墨尔本。
有一次,在观看一个介绍中国的节目时,王冠乔被背景音乐《梁祝》深深吸引。“我从未听过这首曲子,但我觉得它如此熟悉。”此次中国行,王冠乔想要寻找对中国那份“似曾相识的感觉”。
“临行前,学校老师布置了很多课后练习题,但我想着即将启程去中国,根本静不下心来做作业。”王冠乔略显兴奋地说,“这次旅行太美妙了,我看到了自己梦中的东西。”
地上的行李箱里,装着两个刻有猴和鼠生肖图案的玉印章,是王冠乔特地带给父母的纪念品;旁边一大包茶,则是他送给澳大利亚朋友的礼物。“我两年后会再回来,”王冠乔计划着自己高三毕业后的“间隔年”旅行,“那时候我将有更多时间细细体味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 独特的寻根之旅
22年前初到澳大利亚时,孙浩良在莫纳什大学任教。看着四年级的儿子对母语越来越生疏,他决定周末休息时亲自教儿子汉语。社区里的华人见状,纷纷将孩子送到他家里来学习。
坚信“华裔孩子不能断根”的孙浩良随后创办了中文学校。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覆盖整个墨尔本地区的新金山中文学校有10个分校,200多位中文教师,4000余名在校学生以及21个开设于当地全日制学校的课后中文班。
一直以来,孙浩良鼓励华裔学生“到中国练习汉语”。在中国国务院侨办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每年都组织华裔孩子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并在近几年开始探索特色鲜明的“主题营”,“这样的寻根之旅会更加深入,更有意义。”
2013年9月,上海市侨办在澳大利亚举办夏令营,期间与孙浩良开始策划第二年的主题活动。经过半年的精心准备,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新民晚报社、上海日报社等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此次别具特色的中澳小记者夏令营圆满完成。
上海市侨办文宣处处长邹芳全程参与了此次夏令营。看着孩子们快乐的中国之旅,她十分欣慰:“小记者的视角可能是稚嫩的,但却是独特的、坦诚的。希望这次活动可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留下一个完整的、客观的、真实的、亲切可爱的中国印象。”
4月19日,经过近半月的采访游览,小记者回到墨尔本。最为活跃的小营员梁坚洛不舍得和大家分离,在微信朋友圈中贴出了自己与小伙伴们在中国的合影,感叹道:“真心喜欢此次中国之旅。期待,我们下一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