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学派的魅力与深圳的追求

王京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23日   第 07 版)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第四届深圳学术年会暨广东智库论坛会场

  《学派的天空: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群落》书影

  深圳书吧讲座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梅 戈摄

  编者按:近日深圳市组织编写出版了《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深圳市市长许勤,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分别为丛书撰写序言和引言。本文是王京生为《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撰写的引言,本报限于版面略有删节。

  

  1

  学派的星空

  在世界学术思想史上,曾经出现过浩如繁星的学派,它们的光芒都不同程度地照亮人类思想的天空,像米利都学派、弗莱堡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其人格精神、道德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其学识与思想一直成为引以为据的经典。就中国学术史而言,不断崛起的学派连绵而成群山之势,并标志着不同时代的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自晚明至晚清,是中国学术尤为昌盛的时代,而正是在这个时代,学派性的存在也尤为活跃,像陆王学派、吴学、皖学、扬州学派等。但是,学派辈出的时期还应该首推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出现的主要学派就有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犬儒学派;而儒家学派、黄老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稷下学派等,则是春秋战国时代学派鼎盛的表现,百家之中几乎每家就是一个学派。

  综观世界学术思想史,学派一般都具有如下的特征:

  其一,有核心的代表人物,以及围绕着这些核心人物所形成的特定时空的学术思想群体。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兰克既是影响深远的兰克学派的创立者,也是该学派的精神领袖,他在柏林大学长期任教期间培养了大量的杰出学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学术势力,兰克本人也一度被尊为欧洲史学界的泰斗。

  其二,拥有近似的学术精神与信仰,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特定的学术风气。清代的吴学、皖学、扬学等乾嘉诸派学术,以考据为治学方法,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以客观求证、科学求真为旨归,这一学术风气也因此成为清代朴学最为基本的精神特征。

  其三,由学术精神衍生出相应的学术方法,给人们提供了观照世界的新的视野和新的认知可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着一种新型文化研究范式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当代文化、边缘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对影视、广告、报刊等大众文化的有力分析,对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性别等关键词的深入阐释,无不为我们认识瞬息万变的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手段与观照角度。

  其四,由上述三点所产生的经典理论文献,体现其核心主张的著作,是一个学派所必需的构成因素。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写的《梦的解析》等,不仅成为精神分析理论的经典著作,而且影响广泛并波及人文社科研究的众多领域。

  其五,学派一般都有一定的依托空间,或是某个地域,或是像大学这样的研究机构,甚至是有着自身学术传统的家族。

  学派的历史呈现出交替嬗变的特征,形成了自身发展规律:

  一,学派出现往往暗合了一定时代的历史语境及其“要求”,其学术思想主张因而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一旦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学派的内部分化甚至衰落将不可避免,尽管其思想遗产的影响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二,学派出现与不同学术群体的争论、抗衡及其所形成的思想张力紧密相关,他们之间的“势力”此消彼长,共同勾勒出人类思想史波澜壮阔的画面。某一学派在某一历史时段“得势”,完全可能导致在另一历史时段“失势”。各领风骚若干年,既是学派本身的宿命,也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大幸”:只有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人类思想才会不断获得更为丰富、多元的发展。

  三,某一学派的形成,其思想主张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有其内在理路。例如,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出现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动,但其思想来源却正是前者;清代乾嘉学派主张朴学,是为了反对陆王心学的空疏无物,但因此也建立了内在关联。古希腊思想作为欧洲思想发展的源头,使后来西方思想史的演进,几乎都可看作是对它的解释与演绎,“西方哲学史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演绎”的极端说法,却也说出了部分的真实。

  四,强调内在理路,并不意味着对学派出现的外部条件重要性的否定;恰恰相反,外部条件有时对于学派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政治的开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的发达、移民的汇聚等,都是促成学派产生的重要因素。名震一时的扬州学派,就直接得益于富甲一方的扬州经济与悠久而发达的文化传统。综观中国学派出现最多的明清时期,无论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还是清代的吴学、皖学、扬州学派、浙东学派,无一例外都是地处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异常发达之地,天时地利构成了学术流派得以出现的外部环境。

  学派有大小之分,一些大学派又分为许多派别。学派影响越大分支也就越多,使得派中有派,形成一个学派内部、学派之间相互切磋与抗衡的学术群落,这可以说是纷纭繁复的学派现象一个基本特点。学派有大小之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如,法国百科全书派破除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迷信和教会黑暗势力的统治,成为启蒙主义的前沿阵地与坚强堡垒;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零增长”等理论,对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理论与实践,以及联合国通过的一些决议,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德国人文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所创立的人类地理学理论,宣称国家为了生存必须不断扩充地域、争夺生存空间,后来为法西斯主义所利用,起了相当大的消极作用。

  学派的出现与繁荣,预示着一个国家进入思想活跃的文化大发展时期。被司马迁盛赞为“盛处士之游,壮学者之居”的稷下学宫,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稷下学派之诞生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与最负盛名的文化中心,重要原因就是众多学术流派都活跃在稷门之下,各自的理论背景和学术主张尽管各有不同,却相映成趣,从而造就了稷下学派思想多元化的格局。这种“百氏争鸣、九流并列、各尊所闻、各行所知”的包容、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不仅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且也引发了后世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中国古代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展,迎来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独尊儒术”,百家争鸣局面便不复存在,思想禁锢必然导致学派衰落,国家文化发展也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与影响。

  2

  深圳的追求

  在中国打破思想的禁锢和改革开放30多年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实现。文化是立国之根本,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加快实现。可以预期的是,中国的学术文化走向进一步繁荣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派也将出现在世界学术文化的舞台上。

  从上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人生观、文化观的大讨论,再到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以及近年来各种思潮的争论,凡此种种新思想、新文化,已然展现出这个时代在百家争鸣中的思想解放历程。在与日俱新的文化转型中,探索与矫正的交替进行和反复推进,使学风日盛、文化昌明,在很多学科领域都出现了彼此论争和公开对话,促成着各有特色的学术阵营的形成与发展。

  一个文化强国的崛起离不开学术文化建设,一座高品位文化城市的打造同样也离不开学术文化发展。学术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内在的精神生活,是城市智慧的积淀,是城市理性发展的向导,是文化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学术是不是昌明和发达,决定了城市的定位、影响力和辐射力,甚至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走向和后劲。城市因文化而有内涵,文化因学术而有品位,学术文化已成为现代城市智慧、思想和精神高度的标志和“灯塔”。

  凡工商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是一个商业极为发达、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移民社会特征突出、创新包容氛围浓厚、民主平等思想活跃、信息交流的“桥头堡”地位明显,是具有形成学派可能性的地区之一。在创造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奇迹的同时,深圳也创造了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文化的发展既引领着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激励着特区建设者艰苦创业,也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

  如果说之前的城市文化还处于自发性的积累期,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文化发展则日益进入文化自觉的新阶段: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争当全国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自2003年以来,深圳文化发展亮点纷呈、硕果累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原创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成功演出;被国际知识界评为“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深圳十大观念”影响全国;《走向复兴》《我们的信念》《中国之梦》《迎风飘扬的旗》《命运》等精品走向全国;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关爱行动、创意十二月等品牌引导市民追求真善美;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等“两城一都”高品位文化城市正成为现实。

  城市的最终意义在于文化。在特区发展中,“文化”的地位正发生着巨大而悄然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还不在于大批文化设施的兴建、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而在于整个城市文化地理和文化态度的改变,城市发展思路由“经济深圳”向“文化深圳”转变。这一切都源于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苏醒与复活。文化自觉意味着文化上的成熟,未来深圳的发展,将因文化自觉意识的强化而获得新的发展路径与可能。

  与国内外一些城市比起来,历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文化生态不够完善等仍是深圳文化发展中的弱点,特别是学术文化的滞后。近年来,深圳在学术文化上的反思与追求,从另一个层面构成了文化自觉的逻辑起点与外在表征。显然,文化自觉是学术反思的扩展与深化,从学术反思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自强,无疑是文化主体意识不断深化乃至确立的过程。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皆是如此。

  从世界范围看,伦敦、巴黎、纽约等先进城市不仅云集大师级的学术人才,而且有活跃的学术机构、富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浓烈的学术氛围,正是学术文化的繁盛才使它们成为世界性文化中心。可以说,学术文化发达与否,是国际化城市不可或缺的指标,并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地位。城市发展必须在学术文化层面有所积累和突破,否则就缺少根基,缺少理念层面的影响,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不会有强大的辐射力,即使有一定的辐射力,其影响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强大的学术文化,将最终确立一种文化类型的主导地位和城市的文化声誉。

  近年来,深圳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鲜明提出:大力倡导和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并将其作为城市精神的主轴以及未来文化发展的明确导向和基本定位。其中,智慧型城市文化就是以追求知识和理性为旨归,人文气息浓郁,学术文化繁荣,智慧产出能力较强,学习型、知识型城市建设成效卓著。深圳要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之城,提高文化软实力,学术文化建设是其最坚硬的内核。

  经过30多年的积累,深圳学术文化建设初具气象,一批重要学科确立,大批学术成果问世,众多学科带头人涌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特区研究、港澳台经济、文化发展、城市化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术文化氛围已然形成,在国内较早创办以城市命名的“深圳学术年会”,举办了“世界知识城市峰会”等一系列理论研讨会。尤其是《深圳十大观念》等著作的出版,更是对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总结和提升,彰显和深化了深圳学术文化和理论创新的价值意义。

  而“深圳学派”的鲜明提出,更是寄托了深圳学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1996年最早提出“深圳学派”的构想;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见》将“推动‘深圳学派’建设”载入官方文件;2012年《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打造‘深圳学派’”;2013年出台实施《“深圳学派”建设推进方案》。一个开风气之先、引领思想潮流的“深圳学派”正在酝酿、构建之中,学术文化的春天正向这座城市走来。

  “深圳学派”概念的提出,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树起这面旗帜,目的是激励深圳学人为自己的学术梦想而努力,昭示这座城市尊重学人、尊重学术创作的成果、尊重所有的文化创意。这是深圳30多年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深圳文化流动的结果。因为只有各种文化充分流动碰撞,形成争鸣局面,才能形成丰富的思想土壤,为“深圳学派”的形成创造条件。

  3

  深圳学派的宗旨

  构建“深圳学派”,表明深圳不甘于成为一般性城市,也不甘于仅在世俗文化层面上做大影响,而是要面向未来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理想,提升对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阐释能力。“深圳学派”从名称上看,是地域性的,体现城市个性和地缘特征;从内涵上看,是问题性的,反映深圳在前沿探索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从来源上看,“深圳学派”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易形成兼容并蓄、开放择优的学术风格。因而,“深圳学派”建设的宗旨是“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它浓缩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时空定位,反映了对学界自身经纬坐标的全面审视和深入理解,体现了城市学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色。

  一是“全球视野”:反映了文化流动、文化选择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放、流动、包容特色。它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尊重学术文化发展内在规律,贯彻学术文化转型、流动与选择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动深圳与国内外先进学术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保持旺盛活力,构建开放、包容、创新的深圳学术文化。

  二是“民族立场”: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了深圳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它强调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出发,树立深圳维护国家和民族文化主权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发展和繁荣学术文化,尽快使深圳在学术文化领域跻身全球先进城市行列,早日占领学术文化制高点,推动国家民族文化昌盛,助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三是“时代精神”: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基本品格,体现了深圳学术发展的主要优势。它强调要发扬深圳一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突出创新性,强化学术攻关意识,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总要求,着眼人类发展重大前沿问题,特别是重大战略问题、复杂问题、疑难问题,着力创造学术文化新成果,以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体系引领时代学术文化思潮。

  四是“深圳表达”: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个性和原创性,体现了深圳学人的文化担当。它强调关注现实需要和问题,立足深圳实际,着眼思想解放、提倡学术争鸣,注重学术个性、鼓励学术原创,不追求完美、不避讳瑕疵,敢于并善于用深圳视角研究重大前沿问题,用深圳话语表达原创性学术思想,用深圳体系发表个性化学术理论,构建具有深圳风格和气派的学术文化。

  一般来说,学派的诞生都伴随着争论,在论争中学派的观点才能凸显出来,才能划出自己的阵营和边际,形成独此一家、与众不同的影响。“深圳学派”依托的是改革开放前沿,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不是一般地标新立异,也不会跟在别人后面,重复别人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话语,而是要以改革创新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研究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作出特色鲜明的理论表述,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充分展现特区学者的理论勇气和思想活力。当然,“深圳学派”要把深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不等于言必深圳,只囿于深圳的格局。思想无禁区、学术无边界,“深圳学派”应以开放心态面对所有学人,严谨执著,放胆争鸣,穷通真理。

  狭义的“深圳学派”属于学术派别,当然要以学术研究为重要内容;而广义的“深圳学派”可看成“文化派别”,体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除了学术研究,还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设计创意等各种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学派”尊重所有学术创作的成果,尊重所有的文化创意,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

  “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学术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质量、厚度和发言权。我们坚信,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复兴的进程中,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沃土、立足于特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融汇于时代潮流的“深圳学派”,一定能早日结出硕果,绽放出盎然生机!

  (作者为深圳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学派的魅力与深圳的追求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