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遗民忍死望恢复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19日   第 08 版)

  台湾遗民图(油画)
  王悦之作

  绢本、油彩、仕女造像、题为《台湾遗民图》,这幅上世纪30年代的画作凝结着台湾、大陆和日本的风格痕迹,也透露出画家的生活轨迹:生于台湾、求学日本、立业于大陆。人间四月天的新绿中,《台湾遗民图》的大幅看板在中国美术馆前矗立,提示匆匆来去的行人:脉脉之思——悦之艺术展正在举办。

  王悦之,原名刘锦堂,1894年生于台湾,出生后几个月台湾即被日本窃据。他1915年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他的青春虽然被当时日本画坛的印象主义画风所折服,也被远在北京的“五四”运动所点燃。他1920年到上海,改名王悦之。1921年自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他选择到大陆,入北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后在杭州、北京美术院校任教,投身教学、创作、社会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中的翘楚,被后世评价为“油画民族化的第一人”。

  北海塔影、钱塘波光、七夕传说都入王悦之的画作,但他的代表作当推《台湾遗民图》。这幅画不仅在美术史上地位重要,在当时也名动一时,只是无人能对画作的内涵作出权威解读。史料也只记载曾有人问画家为什么女性张开的手中有一只眼睛,王悦之答:“望着台湾”。

  纵使朦胧玄妙,终有草蛇灰线。画家作此画的1934年,东北三省已沦于日本之手,亡国惨祸迫近画家居住的北京城。他以三位肃穆、美丽的旗袍女子顶天立地入画,并题为《台湾遗民图》,饱含家国情怀、历史省思和对同胞的礼赞与忧虑。三位一望而知是中华女子的女性,曼妙又坚毅,内敛又有张力,是现世的姐妹也是辽远的女神,有一种令人说不尽的感慨与遥想。这是一幅画作所能达到的言所不及之处,另外一幅是《蒙娜丽莎》。

  美术史从西画民族化的角度给予王悦之高度评价,《台湾遗民图》融国画工笔、印象派光影、日本图案画为一体,以绢作底,以毛笔勾线,以油画色展现写实与立体感、以立轴形式构图,是中国油画的杰作。但是,画作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切更为高贵,它成为时代的注脚和整个民族感情的记忆。国难当头之时,遗民,自然令人想到“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王悦之以43岁的年纪在北京病逝。他生于甲午之年,今年又逢甲午,120年过去了,很多人淡忘了他的名字,但是只要有《台湾遗民图》在,人们就会为他唏嘘,向他致敬!身死而名不朽,这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境界。成就王悦之的,固然有他的天赋与奋斗,也赖于中华文化的滋养,湖山意趣、家国之忧、赤子之心皆入魂入画,令王悦之的人生大开大阖,令他的画作传世久远。

  今日,殖民主义早已远去一个多甲子的台湾,却有一股除中华而后快的势力,凡与“中国”连接就是不爱台湾,这样的政治动员塑造了井底蛙的思维与人格,面对前辈王悦之,这些人作何感想?

遗民忍死望恢复
跟着电影游香港
台北车模
反服贸 留下什么思考?(声音)
冻顶乌龙第七代传人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