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诺奖得主《百年孤独》作者辞世

马尔克斯 中国读者很熟悉

莫言称其颠覆一代中国作家对文学的认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19日   第 04 版)

  马尔克斯(中)为读者签名

  据新华社上海4月18日电 (记者俞菀、孙丽萍、史卫燕)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了。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称,马尔克斯去世给哥伦比亚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独和悲伤。

  在中国,很多人是因为马尔克斯才开始接触拉美文学,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在很多人看来,他不属于一个国家,甚至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全人类永恒的丰碑。

  熟悉到“不像是个外国作家”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说,对中国文学来说,马尔克斯似乎已被熟悉到“不像是个外国作家”。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马尔克斯、福克纳等西方文学大师被翻译引进、崇拜模仿,他们已经深度参与了中国文学的进程。

  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教授梁永安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曾一度遇到瓶颈。这时恰逢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国内的震动可想而知。孕育马尔克斯的哥伦比亚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和我们有文学艺术甚至民族上的关联性。由此,国内文坛开始探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一个概念,掀起了“寻根文学”的高潮,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化的自信。

  作家格非说,很多人会谈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事实上,他对全世界的作家都有广泛影响。而且仅仅了解其影响和创作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喜爱马尔克斯的人来说,他是原点,但我们仍要找到马尔克斯在18、19世纪以来的文学领域中的坐标,在更宏大的范围内才能对他进行了解,其在过去200年的文化变迁中,坚持了什么,复活了什么,带来了什么。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是马尔克斯的忠实读者,“马尔克斯之所以能在上世纪末的中国如此知名、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有时代背景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写得好,虽然晚年由于身体原因停止了写作。马尔克斯的作品值得重新阅读,这样的作家不会随着潮流被遗忘。”

  我们“读懂了”马尔克斯吗?

  我们对马尔克斯真正“读懂了”么?我们是不是仅仅“从外壳来接触马尔克斯?”

  周立民说,似乎我们太关注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文学的形式,而对拉美文学产生的原因和拉美作家们写作的精神背景谈论得太少了。例如,马尔克斯在他的小说中对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的苦难的叙述,是和他独创的文学表达水乳交融、不能分开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对这些我们非常喜欢和推崇的作家的作品,还是有重读的必要,而且是带着对中国文学的反省来重读。

  梁永安说,对拉美文学,包括对马尔克斯,国内的追捧有“虚热”的一面,中国读者对其文学产生的文化土壤一知半解,对魔幻现实主义究竟是什么也不甚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虚幻的文学表现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世界。是拉美民族世界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的真实展现。”梁永安说,“我们在文学阅读与创作中,还没有真正领悟到这一点。”

  马尔克斯的天才之处,或许在于他可以将别人难以表达的情绪细腻地描绘出来。上海的读者杜凤友说,这个时代的文学已趋向浮躁,而《百年孤独》则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

  莫言: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据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章利新、曹典、许晓青)谈到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的情形,作家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就像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一样,感到非常惊讶,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他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一代作家对文学的认识。”莫言解释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把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夸张,把民间传说中超现实的故事情节堂而皇之、一本正经地写出来。

  在莫言眼中,马尔克斯是绝对的高峰,“年轻作家靠得太近就会融化,我们离得越远越好,可以学习他的思想和本质,学习用小说处理现实的方法,学习他们写作的角度,不是在字面和细节上机械照搬。”

马尔克斯 中国读者很熟悉
象形文字亮相日内瓦
唐宋元书画珍品杭州展出
两岸保生慈济旅游节开幕
重庆武隆图片展巴黎开幕
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成立
京杭运河旅游专线试运营
宁波全面建设新材料科技城
责编:陈劲松 汪灵犀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