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多前,洪宽村是福州市最穷的村子之一,由于三面环山,每年山洪暴发都会冲下大量石块,令村中土地难以耕种。如今,它看起来就像现代都市,溪水绿树红花之间,散落着漂亮的学校、戏院和图书馆。这里听不到轰鸣的机器声,也看不到冒黑烟的烟囱,但却聚集了100多家工厂,人均工业产值达到500万元人民币。
洪宽村的惊人转变,源自侨商的贡献。该村在海外的著名侨领林文镜,用20多年时间缔造了这个奇迹。作为著名侨乡,福州市有不少类似的例子,甚至可以说,这个城市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始于侨也成于侨。
示范:中国最富工业村之一
洪宽村原名溪头村,隶属于福州市的县级市福清。20多年前,林文镜在一穷二白的溪头村投资,是个大胆的决定。他希望洪宽村成为一个可复制的成功范本。精心规划后,他选择以溪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0多个行政村,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他先后捐资建了变电站、自来水厂、输变电站、污水处理厂,还有四通八达的水泥路。
洪宽工业村1990年正式启动,林文镜运用自己在台湾工商界的关系招商引资,在福州当地政府支持下,为企业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例如比东南亚更便宜的地价,给投资企业提供资本金,待企业盈利时再退股让利等。
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加上工业产业链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台湾高科技企业进入洪宽村。洪宽村成为“台湾村”,年工业产值早已接近100亿元。该村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步实现了全员福利制,学生读书免费,农民有退休金,病了有补助款。
回馈:从捐路到捐文化设施
福州是福建省重点侨乡,有旅外乡亲300万人,侨居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福州籍侨商报效桑梓的例子不胜枚举。截至2013年,福州市已有2000多家侨资企业,占该市实际利用外资的70%以上,侨资捐赠家乡公益金额近50亿元。
侨胞支持家乡的形式是多样的。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福州西湖国际学校董事长郑棋与福州鼓楼区政府共同创办了福州西湖国际学校。这是福州第一所国际学校,为来榕投资兴业、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解除了后顾之忧。
福州长乐市的潭头镇,如今有了现代化的村文化中心、欧式教堂、灯光球场,还有设施优良的养老院。这些也都来自侨商们的捐赠。据悉,长乐籍侨胞对家乡的捐建,10多年前就已从水管、电路、道路等基础设施,转到建礼堂、敬老院、卫生院等文化建设。
集群:量身订制侨资工业园
福州市非常重视利用侨力资源。1992年就成立了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让侨资形成集群,做成产业链。政府给予更优惠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让侨资发展更舒心。
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如今正申报再扩区近50平方公里。开发区已形成了包括国家显示器产业园、光电科技园、出口加工区、洪宽台湾村、大埔工业区等各种特色产业园在内的多平台发展格局,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玻璃精加工、铝冶炼、塑胶、食品和装备制造业等多轮驱动的产业集群特色。近年融侨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每年约600多亿元。
侨商在福州经历了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1987年注册成立的福耀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安全玻璃和工业技术玻璃的侨资企业。现在,该集团已是国内最具规模、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
经验:发挥侨力四个思路
发挥侨力资源优势,打好“侨牌”,福州市探索出了一套独特思路。
思路之一,是把“输血”变成“造血”。早期侨胞更多选择捐赠,福州市受洪宽村成功开发的启发,更多地创造条件,让侨资参与建设家乡,帮助家乡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思路之二,是利用侨资帮助建立工业区、投资区,发展“三资企业”,填补了许多侨乡没有现代工业的空白,扩大了经济总量。
思路之三,是招商引资战略创新。最早是福清籍侨胞审时度势,找到了引进台资作为引资突破口,大胆创立了“以侨引台、以台促侨、侨台外联合开发”的新颖引资、开发模式。
思路之四,是帮家乡可持续发展。如福清市充分吸收侨胞智慧,以建立现代工业和发展现代综合农业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际性港口工业城市,以此推动家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