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慕名走进了被誉作“家风村”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去欣赏“家风奇观”。
西递村在黟县城东8公里处,四面环山,世为胡姓聚族而居之地。清道光年间鼎盛时期,全村共有600座华丽的宅院,两条大街,99条深巷,90多口水井,人口近万。历经沧桑直到今天,还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下来300多幢明清古建筑及其组成的古村落群。这些宅院名字儒雅:西园、桃李园,惇仁堂、履福堂,瑞玉庭、大夫第,还有枕石小筑……如诗如画,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
西递村最大的亮点与奇特之处就是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把祖传的家风楹联高挂在家中大厅的墙壁上,为自家人座右铭,最老的楹联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这些家风楹联千姿百态,有宣纸书就精裱而成,有红木雕刻的,有阳雕在竹片之上……祖传家训,古风幽幽,代代薪承。只要一进家门就能读到家风精华,并时刻传承家风文化。
在这“家风村”里走村串户地赏风品联,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熏陶和享受。虽说楹联内容千变万化,每家不同,但传递出的人生哲理、持家理念,却都是人间美德格言。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传家的道理没有什么高深,就在于做人要厚道;处事的方法没有什么怪招,关键就是要对人直率而诚恳。“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处理问题能够虚怀若谷,才是正确的态度;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上联是规劝家人要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勤劳俭朴;下联是规劝家人要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渔樵耕读。“襟怀旷达云中鹤,品德清高崖上松”。只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品德高尚,就能松鹤千古、延年益寿。“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为高”。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三思而行,心有怒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样的境界是最高的。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心欲细,指做事心要细;智欲圆,指对事要深刻理解,不牵强附会;行欲方,指行为要守规范,做事要有原则。“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在与他人交往时,只有宽容豁达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嘉言懿行,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家族兴旺,百年不衰,原因就是能积德行善;最大的好事情惟有读书。
被誉作“西递第一联”的家风楹联,是高挂在“瑞玉庭”古宅里的“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副楹联之所以被称为“西递第一联”,是因为该联巧妙地在入联关键文字的笔画的增、减上做文章,用心良苦、耐人寻味。增加笔画体现在上联的“辛”字上,多了一横,寓意“要用更多一点的辛苦去换得快乐”。笔画增减,更同时体现在下联的“多”字和“亏”字上,从“多”字上面取下一点,添加在“亏”字上,寓意“吃小亏可以占大便宜;但是,亏只可吃一点,吃多了人家会说你是冤大头”。其间体现出的完全是家风文化的另类呈现,只需稍一点拨,便会趣从中来。同样的主题,在另一家则直白的成了“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就似乎稍微逊色一些了。
“家风村”中最显“贾而好儒”徽商文化特色的楹联,要数“笃敬堂”里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幅楹联把“营商”与“读书”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同时,又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天下。“效好便好”和“知难不难”,极普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认真读书,悉心经营,艰苦创业,谨慎守成。把如此另类“劝世文”高挂在墙上,家风劲吹,日读夜思,联语入心,潜移默化,催生出一代代西递村的徽商与书生演绎出一页页“家风村”的辉煌。
“家风村”赏联,赏得荡气回肠,赏得一醉方休。突然间就想起这么个问题:百年沧桑,莫测多舛,这些个祖传家风楹联,是怎么完好无损地一直保存到今天的呢?村人和盘托出:每日弹灰除尘,每年防蛀除虫;文物贩子出再高的价也绝不动心,日子过得再怎么拮据也不变卖家风楹联;即便是“十年文革”中的“破四旧”浩劫,西递人使出浑身解数与聪明才智,打过一场家风楹联保卫仗:藏匿的藏匿,转移的转移,最绝的是村中一家砖瓦匠人家,干脆动用自家的手艺,将家中的那些家风楹联统统砌进自家房屋的墙壁,躲过一劫又一劫。
真个是:“家风村”里家风古朴、村风清幽;“西递村”中景观奇特、新风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