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陕西志丹县少年足球队火了。作为志丹县足协主席的丁常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原本只是带领自己的小队员们前往德国参加一场中德青少年友谊赛,却不料与访问欧洲的国家主席习近平“邂逅”,从而使得整个行程变得意义非凡。
虽然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多少让人感到“意外”,但真正关心和热爱足球的人一定会觉得合乎情理。换言之,志丹县足球队的一夜走红,正是中国足球培养模式之民间创新的“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了“随风潜入夜”的启示……
启示1:抛开功利心 快乐要至上
要说先进的场馆设施,志丹这个小县城根本不具备。可志丹县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却走在全国前列。有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的2.7亿青少年中,到足协注册的人数仅有13524人;而在志丹县,1.8万的青少年人群中,就有5000人的庞大群体练习足球。相比于全国范围内足球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志丹的学校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头号启示是:在开展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前,都应首先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要把“填鸭式”的体育教育模式转变为“海绵式”的运动理念。
其实一开始成立的县足协规模并不大,出去比赛也老是输,丁常保也是后来才意识到:只在一个学校里选拔青少年队员,基数太小,根本不容易出好球员。因此,后来就将选才范围扩大到了全县的学校。这样一来,在每个学校都能看见学生练习足球的身影。“身边的人都踢足球去了,没有人玩,自己也会去踢。”丁常保解释道。正是这样,县足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青少年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发自内心热爱这项运动。“我们没有奔着职业联赛去,开始就想着学会踢足球,快乐踢足球,是按照爱好和强身健体那个方向走。”
启示2:“草根”要生长 社会是土壤
从县足球俱乐部到县足协,丁常保这一条探索之路走得也并不顺畅。在志丹这一四面环山的延安西北部城市,许多家庭其实都拿不出钱为孩子交付学习足球的费用。根据教练的说法,没有广阔的输送渠道是制约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方面,而更严重的问题还是进入专业足球训练机构的门槛高,可收益小,让很多学员的家长看不到希望。如何解决经费问题,只有足协自己想办法。
一开始,丁常保到处拉赞助,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好在后来经过国安俱乐部副总张路的引荐,志丹县在2009年11月被纳入“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次年,中国足协又授予其“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这意味着县足协每年都可以从中国足协获得20万元的拨款,县足协里的教练也能拿到每小时80-100元的辛苦费了。
这一结果给了丁常保很大的鼓舞,也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在500强企业对口支援贫困县的“彩虹桥”工程中,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便推荐了“志丹足球”。于是在今年3月,德国大众便承担了小球员们的德国之行的费用,让“志丹”走出了国门。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草根模式”的成功。
启示3:“志丹”可复制 人才要重视
虽然“志丹”的足球发展模式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其低成本培养模式也具有可复制性,但丁常保还是有自己的忧虑。他的忧虑和其他关心足球的人士的担心是一样的。自198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以来,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形势并不见好转,虽然专业足球在1992年实现了向职业足球的转变,市场得到了启动,但目前青少年足球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对于日本将青少年足球纳入义务教育,而韩国有计划、有梯队地运用选秀制选拔新队员,丁常保表示,其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他说,解决人的问题是根本,是基础。只有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把基础打好,国家队的成绩才能水到渠成地提升。他认为,建立青少年足球联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才流失。
和丁常保一起建立县足协的李建勇说,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皇马。当年成立俱乐部时,他们其实也不知道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但知道自己需要这样做。“志丹”给我们的启示或许鼓舞人心,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前路漫漫。不管怎样,从这些“草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中国足球腾飞自然不在一朝一夕,各个环节都需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国青少年足球要腾飞,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