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同家人一起合个影了?”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声,网友大萌子和父亲30年的合影如年轮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全家福”一下子引发了人们的乡愁,人们纷纷和亲人相聚一起,在镜头下微笑着,留下珍贵的记忆……
有的流行转眼即逝,有的流行则反复呈现。拍全家福与晒老照片无疑属于后一种。最近,又有网友翻出几十年前的外婆、外公靓照,引来点赞一片。那时的外婆,笑容甜美,发型清爽;外公,英俊阳光,身型挺秀……翻看着发黄的老照片,不就是你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么?
在追捧全家福和老照片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怀念,是对“家风世泽、德传绵长”的寄望。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渐从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家”逐渐呈现种种变化:分散化、小型化、空巢化……
不过,距离与思念往往成正比。一方面我们无比渴望“回家”,另一方面“常回家看看”又成了需要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足以说明人们的价值观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着反差。弥合这一反差,引导人们最终回到“家”这个基础性的社会细胞,拍全家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的漂浮感与不确定感越来越强烈,人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都需要一次对家的回归;但网络空间扩张,却造成了“低头族”、“拇指族”对身边亲人的疏离。
时下,“记得住乡愁”又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变”的浪潮中,不变的情愫不绝如缕,如妈妈做的饭菜味道、回家团聚的渴望、客居异地的乡愁……这些不变的元素,承载着个人奋斗的原动力,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
到了现在,手机、相机普及了,“随时随地想拍就可以拍,真的成了随手拍,大家对一聚会就一定要拍照的概念反而淡漠了。”广西摄影师李鼎和对此感到有点失落,“现在的年轻人注重拍生活照、风景照,不把全家福放第一位了。”
“我们六兄弟姐妹和父母照的这张全家福,是唯一一张一家八口在一起的合照,最珍贵,最有纪念价值。”李鼎和说,“那一年刚好大哥请假回来探亲,父母赶紧让嫁到钦州的大姐回来,一家子终于在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这张珍贵的全家福被李鼎和放大并挂在客厅墙上,“虽然亲人不在身边,可看到照片,以前的点滴往事仍历历在目。”李鼎和觉得这些照片就是宝贵的财富。
仔细想想,留住珍贵的过往,的确不需要多么昂贵的摄影器材,也不用多么高水准的摄影技巧。简单的“咔嚓”一声响,就一切搞定了。但要持之以恒做下去,则需要我们用心、用情。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可供汲取,比如在家孝悌友爱、在外积德行善等等。当然,今天还要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家庭观念中去,从而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新型家庭文明,描绘一幅人人向往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