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

青龙庙会——潮人的文化“嘉年华”

徐晓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04日   第 15 版)

  阔别64载的青龙庙会盛况

  由铿锵有力的潮州大锣鼓开道,接着是随锣鼓节奏上下起舞、左右翻腾的鲤鱼舞;身着古装服饰,画着梁山泊好汉戏剧脸谱,手执两柄木槌边舞边吼的英歌舞;用布料制作成马匹模样,人处马中,人马合一表演“抖鞭走马”、“抽鞭纵跳”、“扬鞭跑马”的布马舞;翻滚腾飞的舞龙队,威武跳跃的醒狮队,精细华丽的潮绣,形态各异的花灯……一系列由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项目组成的队伍巡游,便是2014年潮州春节最隆重的青龙庙会最后一个环节:民俗文化踩街活动。日前,踩街活动吸引了近30万潮州市民争先观看,轰动整座潮州城,被海内外潮人誉为潮州民俗文化的“嘉年华”。

  对于潮州人而言,这是一场阔别64年的文化盛事。早在1937年出版的《潮州年节民俗谈》一书中,作者便这样描述潮州的青龙庙会:“花灯美景,百戏杂陈,鼓乐喧天,爆竹震耳,游人达十万余,全城如醉如狂。”时隔64载,这样的文化盛况再次在潮州古城出现。青龙古庙,是一座怎样的庙宇?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传奇故事?庙会在海内外潮人心目中,为何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王伉被尊称为民间英雄

  青龙古庙也称安济圣王庙,位于潮州古城南堤江边,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庙建筑中的潮州木雕、屋顶的嵌瓷、庙中潮绣服饰等物件,堪称潮文化精品的缩影。而潮人之所以对古庙及庙会“情有独钟”,却是因为庙中有人们所敬仰的民间英雄——王伉。王伉扶贫济困、为民解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海内外潮人。

  王伉是三国时期蜀汉永昌太守,历史上保土安民有功,死后当地人立庙纪念。因多次救民众于水火,被历朝加封至安济圣王。相传清朝初年,潮州人谢少苍在云南为官,当地发生旱灾,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他上表申报朝廷要求开仓赈灾,但却久未得到批复,在灾情危急情况下,他自行开仓救急,故而获罪,幸遇王伉显圣相助,得以脱难。之后,谢少苍认为王伉是自己的大恩人,回潮州时便将其神像带回家祭拜。渐渐地,邻里到他家祭拜的人越来越多,谢氏遂把神像迁至青龙庙,供全城百姓祭拜。

  传说,有一年,韩江水暴涨,南堤岌岌可危,险情叠现。青龙庙前忽见青蛇群集,随后水势渐退,潮州转危为安。于是当地民众纷纷猜测,认为是王伉化身青蛇保境救民。自此,当地人更是把王伉当做民间大英雄来敬仰和崇拜。几百年来,王伉恩泽百姓的美名传遍潮人所在的每个角落,庙中因此香火不灭,后来当地人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八定为青龙庙会。

  庙会盛况曾持续百余年

  当年的庙会以祈福感恩、行善助善为主旨。庙会的前奏是“兴灯”。“兴灯”夜是指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潮州城内连续三夜游花灯。潮州习惯将巡游花灯分成两类,一类是50厘米以上到与真人一般大小的花灯,这一类要多人扛、抬或放在车上推。另一类每人手持一盏,称纱灯。潮州旧有《百屏花灯》歌,可知此花灯之丰富多彩。那时的整个潮州城,披红挂绿,绚丽多姿,灯光烛天,弦歌动地,引人入胜。

  到了庙会当天,一条条流光溢彩的灯龙,一座座栩栩栩如生的屏灯,以及掺杂在庙会游神队伍中的锣鼓声、潮乐声和家庭妇女清唱的潮州歌谣声,形成“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盛况。潮州的民间技艺,如潮剧、潮绣、剪纸、木偶戏、潮州音乐、潮州花灯、潮州木雕、大吴泥塑、潮州大锣鼓、铜锡器制作、潮州陶瓷雕塑等,也借此平台一一进行展演。因此,由纪念王伉的活动延伸开来的民俗文化集中展示,便这样延续下来。

  在庙会通宵达旦三昼夜中,全城演戏达十多台,各处香客云集,车水马龙,旅店客满,各行各业一派兴旺。庙会期间,除本地香客外,外地香客也络绎不绝,他们不但捐功德钱,还捐出不少善款,庙会主事们按照其意愿帮助办理,其中不少就是购买粮油等物品,救济贫苦家庭,成为一次群众性的自发慈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一开始于清乾隆年间、有着鲜明地方色彩的庙会活动,延续100多年后,因种种原因所致不复存在。直到1994年,海外潮人发起重建青龙古庙,历时两年竣工。

  庙会成联络海内外潮人的纽带

  潮人向来尊师崇师、懂得感恩,王伉扶贫济困、为民解难的可贵精神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潮人。为纪念和弘扬王伉精神,同时为使青龙庙会再次成为潮州传统民俗文化展示风采的平台,多年来,不少海内外潮人对恢复青龙庙会孜孜以求。

  2011年,潮州成立“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2012年2月,潮州青龙庙会正式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2013年年底,社会各界开始精心筹划着一场时隔64年的民俗文化大展示活动。2014年春节期间,一场以“政府指导、民间唱戏、公众参与”为原则的青龙庙会便在潮州古城拉开了帷幕。潮剧来了,木偶戏来了,潮州大锣鼓来了,饶平布马舞来了,英歌舞来了,鲤鱼舞也来了……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大展示,是潮人民俗文化的嘉年华,更是海内外潮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再认识。

  “时隔64年,这次庙会真是久违的海内外同胞‘大聚会’。”香港潮安同乡会许斌这样评价今年的青龙庙会。其实,对于海外潮人而言,青龙庙带有“根”性质的地域精神象征。青龙庙所在位置历史上曾是一个码头,从前“过番”的潮人,离家前总要到青龙古庙祈求庇护,甚至包上一点庙前的泥土随身出洋,青龙庙因此成为海外潮人守望和寄托乡愁的地方。于是,大多数人会选择在每年庙会期间,慷慨解囊或回乡参拜,或进行贸易活动,洽谈生意等,庙会因而成为凝聚潮人潮心的重要纽带。目前,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华人更把这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所在地发扬光大,青龙庙会俨然成了海外潮人寻根的重要依托。

藏医药启动申遗,向世界展露绚丽画卷
“兽首玛瑙杯”的神秘身世:外国贡品还是本地造?(镇馆之宝)
青龙庙会——潮人的文化“嘉年华”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