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深圳社会科学的拓荒者,在特区辛勤耕耘,开创了经济特区社科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他是一位知名的美学家,倡导一种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新的研究方法,推进了美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他,就是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彭立勋教授。
创建特区首个社会科学机构
1988年,作为国家委派的高级访问学者,彭立勋刚从剑桥大学回国,就告别了其工作近30年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南下深圳参加特区第一个社科研究机构的创建工作,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1992年7月,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彭立勋被任命为中心主任,肩负起领导和策划特区社科学术建设的重任。面对深圳社会科学的空白,彭立勋思考的是,如何尽快凸显并发挥特区社科研究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窗口的优势,带动和团结深圳社科界的精英们形成合力,尽快拿出具有创新性的优秀学术成果。经过反复思考,彭立勋深切感到,深圳改革开放领先全国的每一步成功实践都来自对陈旧理论的突破,鲜活的实践总是走在了陈腐的教条前面。社科研究必须努力打破特区建设理论严重滞后的局面,将研究视野投向经济特区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开创特区社科研究的新局面。
在彭立勋主持下,社科中心在全市组织实施了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同时,承担了市委、市政府布置的重大调研课题,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对特区改革和发展发挥了智力支持作用。1997年,市委、市政府将社科中心提升为社科院,彭立勋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开创经济特区研究新领域
1993年6月,中宣部在上海召开全国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彭立勋向会议提交了论文《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及其在深圳的实践》。经过中宣部推荐,这篇论文被安排在研讨会开幕大会上作重点发言。此后,彭立勋主持写作的《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深圳的实践》一文,又被中宣部评选为“全国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选文章,并获得广东省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研究成果的良好社会反响,使彭立勋更加坚定了结合特区新实践开展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想法。他决定继续深化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研究,以此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通过评审获得立项后,彭立勋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查阅资料,并赴其他四个特区调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于1995年正式出版。著名哲学家邢贲思称它是一部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的理论专著。
美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
来深圳之前,彭立勋就已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那时他的研究方向是美学。1985年,彭立勋的新著《美感心理研究》出版,这是新时期我国最早出版的审美心理研究专著之一。该书将美学、心理学、认识论、文艺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对美感心理的性质、特点、要素、过程和形态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对美感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作了新的探索。此书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大,多次再版。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称其为新时期审美心理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1986年该书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1987年,彭立勋受国家教委派遣,赴英国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他利用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国外广泛阅读和收集新的美学研究资料,继续深化审美经验研究。1989年,凝结着他在国外研究心得的又一部美学新著《审美经验论》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汝信认为,该书“填补了我国美学研究中一个空白”。
彭立勋的审美学研究在国内倡导了一种以审美心理与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新的美学研究方法,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对我国美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彭立勋在担任《深圳文化蓝皮书》主编,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同时,积极支持并推进“深圳学派”建设。他认为,通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思考,理清深圳学术研究的特色与优势,是建设“深圳学派”的出发点。“学派建设贵在学术创新,没有重大的新学说、新理论、新思想出现,哪有什么学派?”彭立勋自己就是努力把学术创新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