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每天有16万香港居民进入内地,其中大半是去广东的。在内地众多省市中,广东一直以来是香港最大的合作伙伴,粤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首批投资内地的外商,港商率先回到语言、习俗相同的广东,助力珠三角把大片原本荒芜的土地,发展成闻名遐迩的“世界工厂”。
前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珠三角港商中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空前的困境。几年过去了,广东在香港投资者心目中是怎样的地位?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日前会见香港传媒高层访粤团时提到两个60%:粤港贸易占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逾60%,港商投资占广东吸引外资比率超60%。
据悉,广东的港资企业一直保持十来万家,2013年粤港进出口贸易总额、香港对粤投资项目均比上年大幅增长。看来,广东依然是港商青睐的投资热土。
理解广东
渐渐接受“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广东为应对发展瓶颈,于2008年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指把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粤东西北等地,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珠三角,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当时珠三角港企面临土地不足、工资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实际困难。那时曾有数以千计的港企迁移或关闭。转型升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很多企业采取了提升技术、创建品牌、重组合并、迁厂等各项对策。
故土难离,即使迁厂的港商,也不愿走得太远。港商刘剑明形容,搬厂犹如离婚告别伤心地再谈恋爱,过程并不容易,“从征地、建厂到安装设备,还有大批员工,如何忍心?行业要配套,五金厂来了,电镀厂不能来,电镀要跑回东莞做吗?”
刚开始,不少港商不理解“腾笼换鸟”,现在很多港商已深表认同。祖籍广东中山的蔡冠深是第一批到粤发展的港商,他说,多年经历市场经济洗礼的港商心里非常明白: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外部市场的持续疲软,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大趋势下,竞争力跟不上来,自然就会遭到淘汰,这也是经济自然调整的过程。
“我的铜箔厂几年前就从深圳迁至粤北清远了,这是顺应市场发展,往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转移。”港商张国荣说。
据香港中华厂商会调查,搬迁生产线的港商中,有半数以上选择广东省其他地区,他们不愿意走得太远,主要因为产业配套及交通联系,虽然生产工序向内陆迁移,但其根基仍然留在珠三角及香港。
“转”的还在继续,而“升”的一个亮丽成绩,是粤港服务贸易风生水起。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晓捷近日透露,2013年粤港服务贸易额达777.67亿美元,同比增长40.8%。港资银行在广东设立的营业性机构已达157家,总资产达3194亿元人民币。
看重广东
抱团转战扎下新根
香港特首梁振英3月底在潮汕考察后发现,香港企业已在内地多个城市扎根发展。这些企业不仅雇用了港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使用了香港的金融、物流、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资源,这说明在内地打造一些新平台供香港企业发展,对香港整体经济、就业情况、工资增长都有推动。
转型不是一撤了之,而是进军新的领域。广东正大力发展装备、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广东鼓励港商前来设企业总部,构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些,都为港商提供了新的商机。
2013年,广东GDP首超万亿美元,珠三角9市将于2018年率先实现小康。香港四洲集团主席戴德丰表示,广东的市场非常庞大,是内地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是港商进入内地市场的一个优良跳板,很多港企进军内地,依然首选广东。
很多留恋广东的港商,抱团转战清远、惠州、肇庆等距离珠三角最近的二线城市。有2000家会员企业的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计划在清远建立产业园,承接一批港资企业集体转移。广东省则花巨资扶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清醒广东
“拐点”还没有到来
对港企来说,产业转移仅仅是跳出困境的第一步,还没有马到功成。因为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城市,将来也会提高门槛,因此转移的港企并非高枕无忧,必须坚持创新、创品牌、拓内销。
广东省的决策者同样清醒而充满信心。胡春华日前会见香港传媒时坦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还处于转型发展的越坎爬坡阶段,还没有出现转变的“拐点”,必须继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加快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新生产力的产生,同时旧的经济存量也在提升。例如东莞市,近年来每年新增150多个投资过亿美元项目,将可产生最多过万亿的生产总值,同时东莞近1万亿存量经济也在进行技术改造,其中就包括很多港企。去年投资东莞的70%外资都是进入技术改造领域。
“珠三角只要紧扣转型升级,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胡春华说。而适应了新经济环境的港商,则可望实现在广东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