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来捐免费午餐,我们终于可以了!”3月12日晚,著名公益项目“免费午餐”的发起者邓飞,在自己的朋友圈表达着对微信公益的兴奋。即将迎来启动三周年纪念日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将微信支付的助力视作一个良好的转折点。
在移动互联网年代,公益行动从鼠标指针到了人们的手指尖。受访专家与公益实践者认为,“指尖上的公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参与公益。
我是公益“当事人”
郑秋萍是福建省的一名幼儿教师,在其参与的“泉州真情在线公益团队”,主动“转战”微信。“我定期通过朋友圈发布一些捐助信息,分享一些公益动态”,郑秋萍告诉本报记者,“这样可以招募更多朋友参加我们的公益活动。”
在“指尖上的公益”风靡背后,是日渐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群体,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因为这种“指尖上的公益”方便、快捷,一些之前很少参与公益的人也投身其中,成为公益的“当事人”,而受助者也可以更方便地接受帮助。例如,2月28日,河北廊坊的小鹏宇不慎跌入热锅烫成重伤,因“大爱金色阳光公益”微信群的网友们转发求助,获得了7万余元捐款,得到及时的救治。
“这类公益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实现信息快速共享,激发并汇聚每个人的点滴爱心,滚雪球似的产生社会影响。”在邓飞看来,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人参与公益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汇聚各渠道公益力量
“我们最初就是希望通过区别于传统的方式,带动微博网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弱势群体。”“微爱茶乡”义卖的发起者之一陈亚泉,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新的公益形式有助于汇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
2013年9月13日,陈亚泉与黄培阳、梁裕鑫三人,通过微博“微爱茶乡”账号,推出了第一次网络义卖活动,并用获得的3000多元爱心款,为福建省安溪县的5名孤寡贫困老人和1名经济困难学生带去了温暖。
在“指尖上的公益”时代,不断衍生的公益“微”形式也值得关注。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公益正以更多变的姿态,搀扶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许多明星将微信会员制所得收入部分转入公益基金,公益律师团通过微博、微信排解法律困惑,手机“支付宝钱包”推出爱心捐赠专用通道,微信点赞参与公益等诸多方式,都为公益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小军对本报记者表示,指尖上的公益“极大地推动了公益的创新发展,对整个公益生态体系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在加速”。
公益在指尖上转型
在胡小军看来,利用微博、微信,动动手指就能开展的公益活动,之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参与,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由于微博、微信的社交属性非常显著,‘指尖上的公益’促进了公益的跨界合作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二是参与公益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公民教育和公民美德养成的过程,有助于社会互助与自助机制的形成;三是‘免费午餐’等诸多案例及实践表明,这种新公益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社会观念与政策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改变。”胡小军这样解释道。
“现在的公益组织,已由原先公益实践者的角色,逐渐向公益活动的平台提供者过渡。”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佳航告诉本报记者,在新的形式刺激下,公益组织正在转型之中。
与此同时,王佳航认为,“指尖上的公益”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公益,而是公益借助新技术进行升级的手段。它所展现的公益趋势是线上与线下结合,让公益变得更加便利和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