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7日 星期一

地下穿梭,为了天上飞翔

本报记者 苗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7日   第 07 版)

  人潮汹涌的北京地铁

  挤地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地铁工作人员:西二旗地铁站年轻的女值班站长李思野

  地铁乘客: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之一、从海南来京实习的李丽君

  地铁乘客: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之一、从西安来京打工的罗心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是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网友们对北京地铁早晚高峰时段的形象描述。目前,北京地铁客运量几乎每天都超过1000万人次。如果说春运是中国人每年一次最大的人口迁徙,那么对于早晚高峰时段的北京地铁来说,这里天天是春运。日前,央视记者“走基层”拍摄的8集电视纪录片《开往春天的地铁》在播出后,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共鸣。这部纪录片“接地气”,所以“有人气”,不仅反映了北京地铁的拥挤状况,提出了城市发展规划的大问题,还讲述了乘坐地铁的普通人和地铁工作人员各自不同的故事,这故事里又有我们的共同心声,让坐过北京地铁的人们产生无限感慨。

       

  《开往春天的地铁》这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大约10分钟。该片编导鹿敏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大约从2013年9月开始拍摄,一直拍到今年春节后片子里拍到的上班族都回京了,又补拍了一些,算起来前后有将近半年。鹿敏说:“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管‘走基层’的杨华交给我们新闻评论部新闻纪实节目组的‘命题作文’,当时他也是看到互联网上有个帖子谈到挤地铁的内容,受到启发,就让我们去做。”

  以人为主,可看性强

  虽然这是一部以北京地铁为主角的纪录片,但除了地铁人多、拥挤的真实状况,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片中的普通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比如西安来京打工的罗心,海南师范大学来京实习的女大学生李丽君,90万公里无事故的地铁司机廖明和西二旗地铁站年轻的女值班站长李思野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有关自己与地铁的故事。

  鹿敏介绍,因为摄制组的成员大多长年做纪录片,比如拍讲述老百姓生活故事的《百姓故事》,或者曾经制作45分钟的纪录片《纪事》,因此《开往春天的地铁》也较多采用了纪录片手法。由于延续了《生活空间》和《纪事》的风格,以关注人为本,从人物入手,所有的拍摄都有人物,而且重在塑造人物群像,体现现在进行时的东西,所以很有可看性,比较“抓人”。

  8集的片子分了两条线,一条以上班族罗心为代表,另一条以地铁值班员、列检员、司机等为代表,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地铁的全貌。鹿敏说,尤其是拍夜间工作的列检员等,“也是希望有点揭秘性的东西,我们都睡了,但还有人在彻夜工作,维护地铁线路和车辆”。北京地铁方面的采访是首先进行的,他们详尽地介绍了有关情况,领导、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积极配合拍摄。还推荐了5个最拥挤的站点,后来鹿敏他们就选择了西二旗、四惠这两个城乡结合部的站点来进行主要的拍摄。地铁人潮人海涌动、如同战场的挤车状况和乘务人员辛苦维护交通安全,将门口的乘客推上去,把下不来的乘客拽下来的画面,都来自这两个站点。

  鹿敏说,起初还怕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对象,后来发现知道这事的同事、朋友们反应都很热烈、踊跃,“可能就因为大家都有挤地铁的切身体会”。最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罗心租住在昌平史各庄,鹿敏在网上的“史各庄吧”里发现他的帖子“挤地铁秘籍”,私信给他说了拍片子的事。罗心觉得,在离开北京前能有机会记录下自己在这里的生活也挺好的,双方一拍即合。从罗心开始,摄制组又拍摄了和罗心一起挤地铁的小白以及那些住在同一楼层的人们。李丽君是鹿敏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推荐来的。

  “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

  拍摄过程中,鹿敏的最深感受是,地铁实在太挤了,甚至自己不用急着上,后面的人自然会把你推上去。有一次,鹿敏带了一个小摄像机,在车厢里听身边的两个女孩子聊挤地铁聊得很好,想拍一段,可是身边一点空隙也没有,那小摄像机怎么也拿不出来。她说,不坐班的人也许体会不到,坐地铁两个小时上班,再坐两个小时下班的成本有多高,有多辛苦,“上班族从周一到周五这样奔波,真是太不容易了”。

  上班族罗心、小白、李丽君代表的是广大的地铁乘客一族。他们因为房租便宜,就住到了城郊,如何挤上地铁,准点进城工作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但他们对北京的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罗心希望来北京学到该学的东西,获得应有的资源,然后回西安工作、生活;而来京实习的李丽君从艰难挤地铁导致对北京有些排斥,到慢慢对北京有了感情,最终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学拍纪录片的梦。

  为什么非得挤地铁?挤得如此辛苦的这些“北漂”为什么还留在北京?就为了这个“梦”、为了北京这个城市提供的那些“可能性”吗?片子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结论。央视评论员杨禹将地铁的拥挤问题升华到城市规划问题和资源问题。鹿敏说,拍摄这个片子不仅仅是要反映大家的甘苦,她在片子的解说词里写到:“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的血管和脉络,它还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带着大家的梦想在城市穿行。”如今回忆起来,她最主要的感想是:“我们的纪录片里有很多人的声音,本来这些声音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无论坐地铁的人还是地铁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用地铁这个载体把所有这些都串了起来,就产生了很大的张力。”她说,他们进行的是一个央视纪录片领军人物陈虻生前说的“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的工作,“平时看到的地铁景象已经让我们熟视无睹,现在用纪录片手法拍摄完以后重新看,就有了不同的感触,通过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解读,我们和观众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受。”

      

  本文视频截图:范晓毓

地下穿梭,为了天上飞翔
吴莫愁:自信舞动世界
《我为喜剧狂》好看在哪儿
央视举办“爱心驿站”大型公益活动
责编:苗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