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资源在哪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里;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何处可寻?在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祖国统一,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中。
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应约在北京饭店专访菲律宾施氏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施乃康,请他畅谈中国经济腾飞为华商带来的机遇和对祖国的美好期待与祝福。
“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之时,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往延安,以延安精神来激励自己要有骨气和大气,骨气来自于民族的自豪,大气来自于文明的自信。” 施乃康一番言语,让人一下子感觉到了他的独特之处。作为一名华侨企业家,他选择了一条“红色路线”——延安精神。或许正是这种“红色”中华情怀,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施乃康的成功,与他这独特之处不无关系。70多年前,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走笔评论到:中国商人在马来,在东印度与在菲律宾,事业都极为发达,其主要原因即中国人之智巧高于土人,并出智慧所生之美德,似俭约、勤恳、坚韧、目光远大,亦常高于土人。
施乃康与那些爱国的侨胞们一样,不仅在商言商,胸中所存的还有祖国的大政方针、国际地位。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移居菲律宾,但施乃康与中国依旧是藕未断丝紧连。恰逢中国“两会”,施乃康说,他对“两会”的报道尤为关注。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让施乃康心潮澎湃备受激励。一年来,中国的改革在加速,施乃康的心跳也在加速。他为中国的日益强盛而兴奋,也为改革者的雄韬伟略所折服。施乃康说:“转型后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将使华商在外更有底气,在内更有投资信心与发展空间。祖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把华商的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对祖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谈政治改革:骨头难啃亦敢啃
3月5日9点一到,施乃康马上放下手头工作,赶紧打开政府工作报告的网上直播。“我是全程观看的。”施乃康说:“后来我看媒体报道,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77次提‘改革’。背水一战的气概溢于言表,让我很受鼓舞。”
每每谈及中国改革,施乃康的话匣子就自动打开,这也是自然。作为一位移居海外的华侨,施乃康对中国可谓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他既有对中国血浓于水的感情,又有旁观者清的冷峻思考,因此,他对中国改革,不乏真知灼见。
“华侨华人很支持祖国的改革,为改革的成就感到欣慰和自豪。”施乃康谈到了自己对改革的看法,他说:“我感觉,中国改革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
施乃康说,祖国的每一步前进,都会深深印在华人的心里。这对施乃康来说决不是一句空话。施乃康向我们谈起近些年的改革大事,尤其是本届政府上台以来的重大举措。
“有一次,一个大陆朋友跟我聊天,讲到了‘八项规定’。然后他停顿了一下,意识到我的华侨身份,想跟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八项规定’。我笑着摇摇手说,我不光知道‘八项规定’的说法,而且具体是哪‘八项’,我也能说个大概。”看到我们半信半疑的眼神,施乃康就掰起手指,开始列举“八项”。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央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坚持改革。”施乃康非常钦佩党和政府敢于啃“硬骨头”的魄力,也很明白其间的阻力与不易。
施乃康说,他很赞同“两会”期间厉以宁的分析,同时也更加体谅出改革者的艰难。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指出,我们的改革进行已经30多年了,一些比较容易改革的都已经改了,剩下两个大问题:第一、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认为改革有损于他们的利益,因此有各种不同的反映。第二、制度惯性,也叫路径依赖。老路走惯了,走新路总是这儿也不合适,那儿也不合适,走老路总是最保险的。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在改革中解决。
邓小平曾说:“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施乃康的心情。
“祖国是华侨华人的“根”,只有中国强大,华侨华人在海外才能扬眉吐气。相信通过此番改革,中国一定能够顺利转型,实现中国梦。” 施乃康说,“中国永远是华侨华人的坚强后盾,中国梦也是华侨华人追求的梦想。”
施乃康不但关注改革大计,也关注人民的反响。他说:“我通过网络以及与身边朋友交谈,强烈感觉到人民对改革是十分拥护的,这也是我坚信改革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施乃康解释道,毛泽东曾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施乃康认为,中国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已经深深感动了“上帝”,改革与转型成功指日可待。
施乃康也注意到,对于有些问题,比如最近困扰大城市的雾霾,老百姓是有抱怨的,他们希望政府尽快解决。对此,施乃康是这样理解的:老百姓从之前的关心温饱,到如今关注生活质量,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表现。百姓的诉求是正常的,但是,像雾霾这样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百姓的合力。施乃康还举了一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牛在田里拉车,听到车轴吱嘎作响,它回头对车轴说:“重量在我身上,你为什么念苦经?”施乃康进一步阐述说,牛和车轴都在承重,这类似转型期的中国,所以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
“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呼吁群众参与到改革中。”施乃康说,党和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号召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以前较多强调“顶层设计”,现在也注重“中层设计”和“基层探索”。
“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施乃康最喜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他谈医改时对我们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犹如大象跳舞,不求速胜,但求实效。就拿医改来说吧,医改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我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厅长卫小春那里了解到,2014山西紧盯医改的实际效果。山西省破除阻力,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让医疗资源真正下沉;还重点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改革就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用中国式的好办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谈经济转型:腾龙换鸟正当时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专心观察星象而失足落井。泰勒斯的女仆听到他的叫喊,将他就救上来,但是嘲讽他是“研究天上的星星,却看不到自己脚下的人”。
施乃康语重心长地讲,作为商人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研究中国大策时,不能忘记研究经济走势,而是要将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施乃康说:“作为华侨,我天然地关注祖国的政治,尤其是政治改革;作为商人,我不自觉地留心中国的经济转型。”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并说,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
施乃康说:“总书记谈过两个‘笼子’,一个是经济之笼,一个是政治之笼——‘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两个‘笼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市场的活力才会完全迸发,转型才有了动力。”总书记的思考正是许多企业家的思考,施乃康也经常会想,中国经济会怎样转型。“腾笼是腾出发展黄金期,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谈及转型,施乃康娓娓道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和环境也慢慢不堪重负了;外需下滑,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施乃康这样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性。
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动作中,施乃康感受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他说,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的。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国GDP增长预期再度用区间代替绝对值,意味着“唯GDP论英雄”的政绩导向正在转化。导向关乎发展方向,摆脱GDP束缚的地方政府,能更好地从当地资源、环境的现实调整产业布局,也能从长远角度规划当地发展。
“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并不是只有中国需要转型。转型也不代表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错误的,只是因为时代在变,我们的发展思路也要随之改变。”施乃康补充道。
根据施乃康的观察,中国经济接下来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将持续增长;中国将从生产大国走向消费大国;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我认为经济转型根本任务应该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也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施乃康说。
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施乃康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扫除体制性的障碍,在政府治理、统一市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领域,加快取得改革突破;其次,发挥科技与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次是鼓励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施乃康是一个喜欢畅想未来的人,在他的预期中,未来的中国经济应该是: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的活力大大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并释放巨大需求;创新成为发展的后劲;宏观调控的经验、韧性和定力显著提升。
施乃康明白,中国转型必然会遭遇阵痛,但是他也坚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未变,前景良好。“不只是华侨华人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就连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对中国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施乃康举例说,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曾经唱衰中国经济,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的说法却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经济形势,尤其是改革的事实摆在那里,让这位经济学家也不能再幽怨了。
“中国的经济转型让人民获得实惠,让华侨华人分享机遇,让许多外国人也心向往之。”施乃康引用一位外国经济学家的话来评价中国的经济:改革将大大提升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中国已经在采取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提升市场吸引力。虽然其经济增速放缓,但人们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中国正在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这个转变将为世界经济带来希望,中国市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将成为所有创业梦想实现的地方。
谈华商机遇:自家后院可淘金
从当年一叶扁舟下南洋,到如今怀揣志向回祖国。这是许多华人华侨的人生轮回,也是中国历史的轮回。在施乃康看来,华侨华人的回归,一方面是中国的经济升级,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热爱故土使然。
施乃康喜欢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他将这句话解读为:谁先果断投身中国黄金发展期,谁就抢占了先机。
中国黄金发展期,能给华商多大的舞台?施乃康引用经济学家的分析说,初步估算,到2020年,中国潜在消费需求将达到50万亿元左右;加上引致的投资需求,内需总规模有望达到上百万亿元。中国在地铁、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大量的投资空间。中国有相对健康的财政空间、充足的民间储蓄和外汇储备,这些都可以用来启动内需。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更是潜力不可估量。据统计,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逼近2万亿元。中国网购用户有5、6亿,经常购物的有1.3亿,去年全国快递量达90多亿件。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华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机遇。不少华商近几年纷纷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物流、商贸、金融、交通运输、资讯咨询以及其他工商服务领域。华商投资的热点也从过去的东南沿海地区转向内陆和西部地区。而机遇总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比如,陕西高速集团在董事长靳宏利的带领下抓住加快转型的主线,抢抓机遇,坚持改革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还曾获得过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的称赞。”施乃康说。
其实,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始终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行的。施乃康说,海外的华侨华人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现在,都积极地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据统计,外资中的60%以上是华侨华人的在华投资。中国所引进的高端人才,例如国家的“千人计划”,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华侨华人。一些华商企业与中国经济同步成长,甚至迈入世界500强行列,发展成为大型跨国企业。
经济转型既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也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环境,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华商。施乃康说:“中国新一轮的改革,着力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完善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和收入分配。李克强总理说,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2014年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这无疑会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营造更公平、公正和开放的竞争环境。”
“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施乃康很喜欢这首《祝福祖国》,在他的心中,中国永远是家之所在,因此“回家”是迟早的事。施乃康将自已比作一个海外打工者,赚钱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家生活。
施乃康认为,华商对祖国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机遇。他说,华商怀乡里之情、桑梓之谊。有了感情,工作会更投入。
除了情感因素外,华商回国发展,还有别的明显优势。施乃康列举了两条:第一、华商身在海外,熟悉海外市场,同时又了解中国国情,把两个市场进行比较,就可以“互通有无”;第二、中国政府很重视华侨华人的价值,在政治上、荣誉上给予肯定和表彰。
感情是双向的,华商愿意回流,祖国也敞开了怀抱。
施乃康说:“前不久我拜会了江苏省侨办王华主任,我看到江苏省侨办筹办2014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苏营活动、第六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镇江洽谈会、2014‘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等活动在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和联系华裔新生代上做得非常好。还有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做客人民网时讲的中华崛起和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当中,淮安要实现和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所怀有的“中华崛起”这个理想很好结合起来,我认为讲的很深刻。”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是波澜壮阔的,而正因有波澜,就不可能没有风险。对此,施乃康说,冲浪者喜欢的就是惊涛骇浪中的刺激,而非一潭死水的平静。机遇与风险永远是孪生的,中国当前的机遇远远大于风险。他说,拟在河北省无极县建造“无极养生文化园”,打造一个集药用植物种植、高科技生物制药、养生保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健康产业,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
对于可能的风险,施乃康重提他的“红色武器”——延安精神。延安一直是施乃康心中的圣地,他记不得去过多少次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中,将施乃康一次次从商业的激流险滩中拽出。
施乃康与延安可以说是互相温暖。早在十几年前,施乃康跋涉万里走访延安,看到延安百姓的生活状态后,他心事浩茫愁肠百转,挥笔写下长文《延安不能忘记……》,呼吁中外客商到延安投资开发,吁请国家开发西部、加大资金政策倾斜,把延安建成一个鼓舞民心士气的新型革命老区。
“中国的机遇期就是华侨华人的机遇期。祝福祖国,也就是祝福自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13亿祖国同胞之外,还有在海外使得上劲、用得上力的几千万华人华侨。”施乃康如是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中写道:“对于有‘爱’的人来说,‘爱’这种感情本身便是令人愉快的。”专访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施乃康对祖国的爱与祝福。或许正是这种爱,成就了施乃康的愉快与达观,也成就了施氏集团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