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30年

盐碱滩上矗立一座现代化新城

申孟哲 马双军 郭传义 李志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2日   第 08 版)

  建设中的万华烟台工业园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通用东岳基地第200万辆整车下线

  烟台开发区市民晨练

  1984年,随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黄海之滨福莱山上的历史性圈定,烟台翻开了改革开放的崭新一页—当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兴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昔日的荒沙滩上,一场史诗般宏大的实践随之展开。

  到今天,烟台开发区已成为中国国家级园区六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首批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

  从一片未耕的“处女地”到先进的制造业高地,从一片荒滩渔村到现代化靓丽文明滨海新区,在30年的沧桑巨变中,“制造现代化”、“智造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民生现代化”,大致称得上烟台开发区光辉足迹的4个基本面。

  

  制造现代化

  30年前,烟台开发区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滩。1985年12月20日,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烟台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举行开工典礼。

  30年后,开发区已是烟台对外开放的龙头:在这片仅占全市1/60面积的土地上,创造了近1/5的GDP、1/5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1/4的工业增加值、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3/5的进出口总额。

  目前,全区累计注册工业企业近3000家、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世界500强项目73家,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品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2002年开始,浪潮LG、通用东岳、鸿富泰电子、大宇造船等大项目陆续进区,为烟台工业升级发展趟出新路,加上先期已形成气候的斗山工程机械项目,开发区主导产品集群龙头高昂,结束了烟台工业经济“有岭无峰”的历史格局。

  进入“十二五”,烟台开发区大力实施“3115”战略——力争5年内,培育富士康消费电子、通用汽车和零部件、化工新材料3大千亿产业航母,10户产值过百亿元、10户上市公司和50户产值过10亿元的潜力企业,再造发展新优势。目前,全区已有1个产值千亿元产业、6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5家上市公司、25家10亿元企业和100户以上亿元企业。

  总投资700亿元的万华工业园MDI一体化项目、环氧丙烷及丙烯酸酯项目一体化推进,预计今年年内试生产。年可新增营业收入300亿元、利税90亿元,一举成为亚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全球最大的以丙烯为主原料发展下游产业的化工园。后续项目全部建成后产值可超过1000亿元、利税超过200亿元。

  通用东岳基地全面达产,年产值阔步迈向千亿元。今年将继续上马3款新车型,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这一龙头带动下,仅烟台市规模以上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达4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7家,形成了以整车为龙头,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车用空调器为核心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

  富士康消费电子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多亿元,其中富士康烟台工业园铝镁合金、智能手机、数码光学等新项目相继投产,园区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包括汽车、手机、电脑、挖掘机、数控机床等在内的32大“烟台开发区造”整机产品,既大大增强了自身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又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烟台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已带动辐射周边600多家企业、15万多人配套跟进,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雪佛兰汽车、LG手机、斗山挖掘机……这些世界知名品牌背后都标注着“烟台制造”的字样,烟台开发区产业与世界先进产业接轨并肩,打造出世界知名制造业强区的形象。

  烟台市委常委、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曰义介绍,开发区引进的企业中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其中还包括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产业落差”,由此形成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开发区计划通过未来5到15年发展,万华工业园、通用东岳基地、富士康等一批事关烟台未来发展的大项目正快速推进,烟台开发区的产业溢出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城市现代化

  “后沙旺地儿荒,十里不见几个庄,黄沙从秋刮到春,提来咸水洗衣裳……”这首在烟台民间流传的俗谣,是对30年前烟台开发区的最好写照。经过30年建设,昔日的一片荒沙滩经历了沧桑巨变,一座现代化靓丽文明滨海新区崛起在黄海之滨。

  一年中的大半时间,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都游人如织。迎着暖阳春风,北方首座以爱情为主题的天马栈桥正在举行浪漫的集体婚礼,200对新人在这里许下了“爱在港城,缘定新区”的逐梦誓言。

  伫立栈桥制高点环视,在万米金沙与粼粼碧波衬托下,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等一张张活力迸发、闪亮夺目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

  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随着大工业的快速推进,烟台开发区城市化进程“自觉前行”。围绕这一目标,烟台开发区高标准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精品规划,勾勒了一幅“新概念繁荣”路线图。

  如今,一连串“蓝图”正走向现实,滨海景区、长江路片区、衡山路片区三大综合改造已全线铺开。沿长江路、衡山路为中轴,星颐广场、正海广场、财富广场、万行广场等八大商业综合体次第布局绽放,点亮了东部主城区商业服务圈。

  中心大道长江路沿线主要布局行政办公、金融商务、文化娱乐等设施,打造高品质中心区空间形象轴。以天地广场为核心,东侧的天马广场与西侧的星颐广场相呼应,打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商务等一站式商业文化功能中心。衡山路片区则致力于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政务服务集中、花园式栖居的创智中央商务区。

  在滨海景区,天马栈桥、梦幻海水上乐园、喜来登星级酒店相继投用,拉动了滨海旅游业。城市规划馆、滨海广场、滨海路拓宽等项目今年建成投用后,将向世人展现中国“北方第一滩”的魅力。

  目前,烟台开发区城市现代化的中心思路是:城市建设与服务业一体化推进,力促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助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向高层次。

  统计显示,2013年烟台开发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和9.1%,工业实力占烟台市的25.7%。烟台市委常委、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曰义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已到了重点突破的节点上,产业升级和全域城市化需要高端服务业的强力支撑。

  为此,开发区出台了振兴服务业新政,提出构建以国内外500强及本地企业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区域总部经济基地,以港口物流、枢纽物流、仓储物流、保税物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等七大服务业体系。

  “充分利用企业总部与我区现有产业结合紧密的有利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区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培训中心,可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职能,扶持综合实力强的区内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当地发改部门负责人介绍。

  2014年起,烟台开发区将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预计2015年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占比将达70%。

  民生现代化

  在建设工业强区的同时,烟台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高宗旨,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群众,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目标。

  农村安居满意率10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破万元、适龄农民就业率达85%以上……一个个亮眼数据背后,是开发区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增收、就业、文化五大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步伐,是工业新区里的农村巨变。

  农村改造,首先要让农民住得好。2013年,开发区旧村改造和安置小区建设全面提速,新开工安置小区154万平方米,旧村改造37万平方米。

  海韵小区是烟台开发区西北部一处安置小区,居民来自周边下刘家村、郑家庄、丰台村等10余个村居。梁永照是原来八角街道办事处峰台村村民。整村搬迁的前一天,还在担心今后不打渔吃啥。

  不过,老梁的顾虑很快就消除了。他的9间农房置换了4套楼房。他和老伴每人每月有1700元的补助,看病还能报销80%,物业还提供了打扫活动室卫生的工作,一个月800元钱。此外,燃气、供暖都有补贴,一个供暖季下来还能“赚钱”。老梁扳着手指头算收入:“俺两口子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打渔打了一辈子也没这么有钱过。”

  梁永照只是开发区众多失地农民中的一个缩影。最大限度地让“梁永照们”享受发展成果,是烟台开发区城镇化的努力方向。

  不过,再多的补贴、再好的政策,也禁不住“坐吃山空”。为了让失地农民捧上“铁饭碗”,开发区推出了就业责任考核、稳定就业“倒逼”等措施,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农民“失地不失业”。截至目前,开发区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4.07万人,其中稳定就业1.07万人,就业率达到92%。

  为了让百姓看得起病,开发区将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高了城乡低保、高龄老人生活津贴、社会散居孤儿生活费以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实施残疾人居家托养补贴制度,加大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

  同时,开发区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解决了社区(村居)办公用房问题;投入660多万元更新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投入近500万元,配备种类齐全的体育、健身等公益设施。现在,烟台开发区已有街道、社区室内外文化活动场地达14万平方米,农家书屋总藏书20多万册,93个村居率先实现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双百”覆盖;新增社区多功能健身点40处,有效地改善了居民健身条件。

  2013年,全区还新建了4所幼儿园和5所学校,实施学生免费乘公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穿上免费校服、免费食用营养加餐、使用免费作业本补助,以及资助贫困幼儿、学生的“四免一补”等政策。

  医疗、社保、住房、就业、健康、教育……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在逐项解决。仅2013年,烟台开发区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就达30.7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

  30年风雨历程,30年春华秋实,烟台开发区的发展成就,是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力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更高起点上的烟台开发区,正向着明天破浪远航!

  智造现代化

  曾经,烟台开发区也面临着要素驱动的粗放、同质化竞争。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实现“智造”现代化才是强区之本。因此,开发区按照“引进人才,创办企业,带动产业”的思路,在政策保障、产业培育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统筹谋划,积极打造吸引尖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的“强磁场”。

  例如,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田安博士加盟烟台德邦科技公司后,带动2名海外院士、1名“千人计划”专家和6名博士加盟团队,成立了山东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并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863”计划2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1项,有效提升了烟台电子材料产业的科技含量。

  引进来之后,如何让高层次人才留下来、发展好,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因此,在加强服务的同时,2011年,烟台开发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开发区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引进、项目培育、载体建设、知识产权创造、科技融资等5个方面推出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构建起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

  在这项新政中,首次提出了对创新团队的奖励措施,新进区的世界一流水平、对全区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发区给予500万元至2000万元资金扶持,并可享受最高50万元的购房补助。即使放眼全国,这样大的扶持力度也属前列。仅近3年,开发区财政投入科技经费及奖励资金就达11亿元。

  这一新政迅即在产业转调中激发“涟漪效应”,一大批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光电产业的创新元素纷纷汇聚。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拥有国家“千人计划”17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8人,还有50多个博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光电、先进制造等多领域高层次人才集群。

  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也缩短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加快了产业化进程。开发区的泰和新材与复旦大学、先声麦得津与清华大学、正海生物与中科院、中大生物与军事科学院、荣昌制药与同济大学的合作都非常成功。

  鼓励创新的新政推出3年来,全区累计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7项,承担国家重大课题16项,开发区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光电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和集聚效应已初具规模。

  据介绍,德邦、希尔德、万润精细等全新研发团队加盟,已经与正海、氨纶等传统名企共同支撑起开发区新材料产业,约有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荣昌、麦得津、普罗吉等创新团队,则成就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壮大,年过亿元企业10家。恩度、口腔修复膜、F-苷肽等产品,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恩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光电产业骨干企业包括睿创微纳、富准电子等,到2015年将建成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睿创微纳拥有由6名博士、30多名硕士领衔的53人创新团队,2014年完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

盐碱滩上矗立一座现代化新城
责编:申孟哲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