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烟台:奋力开放 挺进深蓝

潘旭涛 张行方 张景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2日   第 05 版)

  烟台山下

  国际葡萄酒城标志

  海滨一角

  烟台东岳通用汽车出口

  烟台夜景

  市民在海边百年老建筑前留影

  古城今朝

  制图:潘旭涛

  谈及开放,我们会想起邓小平,记起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而在黄海之滨,邓小平却留下过自己的“体温”。1979年,邓小平在一座海滨城市暂住,意欲下海游泳。但当时风浪大,水温低,随行人员赶忙劝阻,邓小平挥挥手说:“水温就是体温。”言罢向大海走去。这块与伟人同体温的地方,就是山东烟台。

  与伟人同温,这只是烟台的一段历史谈资。烟台真正与伟人相契合的,是开放的基因。烟台自古就是全国著名的港口。唐朝时期,登州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1984年5月,烟台成为全国14个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30年的对外开放,使烟台的经济外向度和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平稳增长,为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如今,烟台已经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面向东北亚地区的窗口城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这三大战略中,烟台均扮演重要角色。负重致远的烟台,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开放之城 走向世界的弄潮儿

  1984年,是烟台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年份。这一年,烟台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30年风雨历程,烟台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烟台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从引进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投资到引进全球各国投资,从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到引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项目,从出口低端农副产品到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从“引进来”到逐步“走出去”,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利用外资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对外开放水平的一项重要砝码。1984年,烟台外资的来源主要为港胞、侨胞投资,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宾馆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而到2013年底,烟台累计引入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146个外资项目,合同外资484.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63.4亿美元,先后有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台投资设立了131个项目,利用外资实现了质量齐升,拉动作用不断强化。2006年,烟台被世界银行评定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烟台在打造优良投资发展环境、营造“亲商爱商”氛围的努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对烟台的拉动效应。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烟台开放型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历经30年的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先后于2005年、2007年突破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350.3亿美元,比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的第一年——1989年的1.7亿美元增长200多倍。2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039亿美元,其中出口605亿美元,进口434亿美元,成为中国北方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地级城市。

  在烟台,各种各样的国际展会,让普通百姓强烈感受到浓厚开放氛围。从1997年起,烟台先后代表国家承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APEC政府采购高级培训班、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第二届APEC投资博览会和APEC电子商务博览会等一系列APEC重大经贸活动,连续举办了14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和7届国际葡萄酒节,为烟台不断走向世界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纵览烟台30年开放史,我们看到的是烟台与世界的深情相拥。目前,烟台对外开放已经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中心区扩展到小城镇,从第二产业扩展到一、三产业,从引进资本扩展到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才,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领域,基本形成了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为支撑、以各类经济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立体型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蓝色之城

  高端产业的主战场

  初春烟台,天蓝海碧。走马这座兼跨黄渤两海、拥有909公里绵长海岸线的滨海城市,处处可见蓬勃涌动的蓝色发展大潮。蓝色,已成为烟台产业发展的主色调。

  在全域融入蓝区建设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烟台把“一岛四区”作为蓝区建设主战场,着力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集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大力度释放、大面积扩展蓝区建设综合效应。

  在位于南部增长极的海阳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米兰德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格外引人注目。2010年开始筹建,2012年产出第一台机床,这家主要生产高端数控机床产品的企业一跃成为“用数控机床生产数控机床”的业界明星,项目完全投产后年可生产各类数控机床12000台,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而像米兰德这样的高新企业,在烟台蓝区建设中正如春笋般生长壮大。

  高端、高新、高效,成为烟台蓝色经济的主体特征。目前,烟台蓝色产业正着力高新发展,力求高端突破,以航天高新技术园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以万华MDI、博源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等高端新兴产业,呈现出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态势,为蓝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预计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成为烟台新的支柱产业。

  在高端海工制造业方面,中集烟台来福士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在目前中国已经交付的7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有6座由他们制造。像中集烟台来福士这样的好项目、大工程建设风生水起,为烟台蓝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积蓄了充足后劲。烟台万华工业园、海阳核电、杰瑞石油机械、张裕工业园、东方智能科技园、丛林铝合金轻量化项目……一大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将加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步伐,烟台蓝色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目前,烟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20%以上。走向深蓝,产业先行。

  在蓝色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劲带动下,烟台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形成5个千亿规模产业、3个千亿规模产品集群、1个千亿规模企业。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4万亿元,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7户。

  创新之城 经济崛起点燃引擎

  在烟台,“万华”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名字。它代表着烟台本土工业企业的崛起,也意味着科技创新的非凡魅力。正紧张建设的万华烟台工业园一期建成达产后,万华将一举成为亚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丙烯下游产业化工园区,在烟台带动形成一个千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并成就一个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工新材料综合园区样本。

  “正是科技创新成就了今日的万华!”熟悉万华发展历程的每个人都会这样由衷地感叹。凭借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万华从一个引进生产线数年不达产的业界新兵,逐步成长为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业界巨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完全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封锁。

  万华的创新之路或许难以复制,但是它所秉承的创新精神却已蔚然成风。烟台杰瑞集团敏锐地发现,油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组建了国内第一支专业岩屑回注技术服务团队,又相继组建固井、压裂等作业团队,短期内实现了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华丽转身,成为目前国内从事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能力最强的企业。

  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跨越。无论万华化学,还是杰瑞股份,都通过研发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抢占“高端产业”制高点,推动“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升级。在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下,烟台市一批在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拥有“话语权”的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贡献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以上的份额。

  创新驱动犹如一根“魔棒”,引领着越来越多的烟台企业走上更多依靠科技而非资源消耗推动的经济增长之路。据统计,2013年,烟台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648亿元,同比增长15.8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05%。

  

  烟台名片

  ◆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六连冠)

  ◆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中国最佳休闲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绿色食品城

烟台:奋力开放 挺进深蓝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