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08日 星期六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特殊教育 教师培养的摇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08日   第 07 版)

  学院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练习定向行走

  盲人信息服务区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听力学实验室

  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教残疾人康复训练

  百爱墙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特殊需要人群”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达到10%。在我国,每15个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每6个家庭中有一个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的出路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是: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特殊教育正式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直没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专门机构。为保证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水平,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政府决定选址南京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彻底改变我国长期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构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于1982年正式建立,隶属教育部,负责为全国培养特殊教育的小学师资。学校的创建,开辟了我国中等特殊师范教育的先河。从她成立那天起,就把探索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担当和使命。

  办学32年来,学院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始终把服务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作为办学宗旨,坚持“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成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为全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筚路蓝缕 开拓发展之路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不渝地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一路前行。在回忆学校发展历程的时候,学院党委书记丁勇说,虽然学校办学时间不长,却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大发展的各个过程。面对每个过程的转变,学院都能迎难而上,努力创新,率先在全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填补了我国特殊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等诸多方面的空白。

  学制的创新和办学层次的提升:

  从中师到大专到本科

  建校伊始,学院打破我国大多数中师三年制的惯例,根据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性强的特点,将学制定为四年制,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中等特教师资的专业化问题。1997年,为顺应小学教师大专化的要求,学校率先在全国进行五年制大专和“4+2”(四年制中专加两年制大专学制)特教师资培养工作。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紧紧把握住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发展大势,做出了升格为专科院校的战略抉择。建校二十周年之际,学院顺利实现了由中等师范向高等师范的转型,开始了高中后三年制专科特殊师范教育。

  升格之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进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根据2008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以及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学院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的重大战略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努力,2013年,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筹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再次实现新的飞跃!

  潮涌江海千帆竞,春迎神州万树荣。经过两轮的提升,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进入了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快车道。

  课程体系的创建:

  拥有多门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学校首创了我国中等特殊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从1982年到1985年,学校课程计划制订组组织了7次大讨论,五易其稿,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涵盖盲、聋、弱智三个专业的特殊师范教育课程计划,为以后举办的中等特殊师范学校提供了范本。1990年至1992年,学校牵头完成了我国中等特殊师范专业全部21门专业课教学大纲和14门课教材编写出版工作,为我国中等特殊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在其后的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的探索中,学校制订了全国第一个五年制特殊教育师范课程计划,率先制订出三年制特殊教育师范课程计划。为我国中等特殊师范和高等特殊师范(专科)的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完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院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战略,拥有《学前儿童游戏》等4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行为改变技术》等3门国家、省级精品教材。承担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基金出版项目《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文库》(20本)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

  专业设置的不断完善:

  共22个专业,5个专业国内独有

  学院将不同残障类型的儿童在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学院在建校之初设立盲教育、聋教育和培智教育三个专业方向。随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院在广泛调研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及专业方向,增强特殊师范教育的针对性。根据自闭症儿童和脑瘫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扩大、特殊教育向学前阶段的延伸,学院及时拓展出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专业和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占残疾儿童总数66%的轻度残疾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接受随班就读教育,学院开设初等教育(随班就读方向)。

  学院现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专业设置最为齐全师范院校,由建校之初的3个专业拓展至目前的22个专业,拥有特殊教育(视障教育方向)、儿童康复、初等教育(随班就读方向)、音乐教育(音乐康复方向)、社区康复等5各国内独有的特色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儿童康复专业,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和聋人艺术设计专业,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为不同残障类型、不同残障程度、不同年龄层次的残疾儿童接受适宜的教育,培养最适宜的教师。

  艰苦创业沧桑砺洗,创新健行蕴积涵育。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实现了从中师到大专再到本科院校的努力与提升,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残联的共建单位,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学院32年的发展,深深镌刻着探索、开拓与奋进的印记。

  砥砺耕耘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大业,教师为本,强师才能强教。“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探索特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根本任务。”丁勇书记介绍,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博爱塑魂,能力为本,教康结合,教学研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院突出强调特殊的师德要求、特殊的复合能力培养和特殊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高规格的特殊教育师资。

  涵养博爱精神:

  对残疾儿童有爱心、对特殊教育事业执着

  走进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大气的图书馆,其外墙上用中文、手语和盲文三种文字镌刻的校训“博爱、自强、求是、创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感召师生们自觉确立起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于特殊教育事业的理想和情怀。由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比普通教师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在特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突出“博爱精神”和“人文关怀”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师德教育,加强师范生“大爱无垠”师魂的塑造。

  这种博爱思想和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独特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大厅,一面由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字体的一百个“爱”字组成的百爱墙格外醒目,它时刻警醒全院每一位师生: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是饱含爱心的人。校园内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详实的史料,教室里海伦凯勒、张海迪等名人的肖像,楼宇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等励志名言,随处可见的残健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每个人油然而生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之情。校园里残疾人专用通道、盲用电梯、盲人信息服务中心等无障碍设施,处处体现出全体师生对残疾人的关爱。

  这种博爱思想和人文关怀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学院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残疾儿童,体验残疾儿童生活的不易,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学院在日常教学之外还采取了几项特别举措:一是要求特殊师范专业的学生全部深入残疾人家庭、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免费做义工,开展志愿服务。二是要求特殊师范专业的每一个学生都坚持做特殊儿童教育的个案,撰写个别教学计划并实施,直至毕业。三是由一线优秀教师讲授职业道德课程。在学院开设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全部由特教领域内的优秀教师、师德模范和学院杰出校友担任主讲,用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诠释博爱的理念和真谛。这些特别的举措加深了大学生对残疾儿童的理解,培养了博爱的情怀,增强了献身特教的决心。同学们经常参与各级残联举办的残运会等大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他们假期里参加社会实践,最常去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和残疾人托养机构。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特殊人群,是他们最欣慰也最有收获的事情。

  在博爱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下,学院培养的学生对残疾儿童有爱心、对特殊教育事业执着。学院毕业生李儒书被海南团省委评为“感动南国十大人物”之一,采访时,他正在为智障学生清理大小便的李儒书说:“在读书时就开始这么做了。”学院1991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广西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特教班教师李祥军,在接受采访时说:“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选择特教我决不后悔!”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诠释了博爱的理念和真谛。

  培养复合能力:

  是“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技师”、“学科教师”

  随着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得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多重残疾儿童,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也逐渐融合。针对这种发展趋势,结合特殊教育学校普遍进行学科教育的现状,学院突出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科教师培养的复合),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与康复训练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同时也具备学科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在学院的课程与教学中,始终以培养这种复合能力为重点,基本形成以残疾儿童诊断评估、个别化教育与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据院长方仪介绍,这种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辅结合、精一通X”。“主辅结合”即课程分主修和辅修两大类。主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精一”。辅修课程主要解决掌握另一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实现“通X”。 在这种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学生既是“特殊教育教师”,又是“康复技师”;既是“特殊教育教师”,又是“学科教师”,毕业后能够胜任视障、听障、智障等不同教育对象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与康复训练。

  由于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能同时从事多方向、多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学院培养的学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毕业时也可多向择业。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优势专业特殊教育、儿童康复等专业学生未毕业即被用人单位“抢走”。

  提升实践育人水平:

  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占全国一半

  为了更好地实现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建立了以特殊教育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线、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辅线的“校校结合、教康结合、教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学院建有高水准的诊断评估、听力学、心理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在内的特殊实验(实训)室,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学们在听力实验室使用现代设备进行听力测试训练,为了准确诊断听力残疾,有效进行语言训练。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室,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在微格教学实验室,同学们模拟上课情形,进行说课与讲课练习。大量的实验练习和模拟训练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内化于心。

  校园之外,学院与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幼儿园等机构建立118个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校校合作培养教师机制。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战演练”,积累在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一线的实践经验。在实践的同时,学院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实现“以研促学”。学院学生的作品《残疾人托养现状与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研究》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创造了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最好成绩。

  32年来,学院为全国输送了2.6万名深受基层单位欢迎的“师德高、能力强、素质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校教师、康复师(全国特殊教育师资4.3万,学院毕业生几占一半)。学院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180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特级教师等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据统计,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约40%的校长、60%的教学骨干是学院毕业生。学院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结语: 历史,总会给登攀者展示新的高峰;时代,总会给创业者呈现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特殊教育”单列一章;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继续办好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向着新征程高歌起航,坚持走“特别发展、特殊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逐步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开启中国特殊师范教育的新时代!

中国特殊教育 教师培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