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28日 星期五

《如何看待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被热转

服务性报道也有含金量(编辑部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燕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8日   第 12 版)

  《如何看待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一文,在本报2月22日的“读者桥”版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据海外网2月24日统计,有102家网站转载此文。得此消息,记者在欣慰的同时,不由得从“护照的含金量”,联想到“服务性报道的含金量”。

  《如何看待中国护照的“含金量”》是一篇解读中国护照相关问题的服务性报道。在此之前,2013年11月“读者桥”版还曾刊登《如何提高中国护照“含金量”》一文。近年来,这一报道类型越来越得到读者的青睐。当人们不甚了解有关政策或者存在模糊概念,甚至某些误解时,服务性、解读性报道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我们“读者桥”版将“服务”定为主旨,正是此类报道的重要园地。海外版编委会及总编室领导为“读者桥”版规定了“三性”,即服务性、实用性、新闻性。我们据此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策划选题上要求站在读者的角度,取读者之所需;在遣词用句上要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在写作手法上讲究“捞干货”,将穿靴戴帽的文字一律去除,让读者一上眼,就能看到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在编辑手法和版式上要求便于阅读和记忆。

  实践证明,凡是符合服务性、实用性、新闻性的报道,必是“含金量”高的,往往会得到读者的欢迎。好比《如何看待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一文,就是一篇“含金量”较高的服务性报道。首先,从新闻性上看,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护照含金量低”、“免签国都是穷乱国”的抱怨,本文作者适时予以理性客观的解读,可谓极具新闻价值;其次,从服务性、实用性上看,针对一些人对中国护照“含金量”存在模糊概念,将免签国家的多少与护照“含金量”的高低画等号,本文从中国护照的普及性、便利性、安全系数以及提高国民素养等4个方面,解读了中国护照“含金量”的具体体现,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护照“含金量”并不仅是简单的出行便利问题,更不仅是免签国家的数量问题。

  护照的“含金量”,其实是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含金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含金量”,更是国民整体素质的“含金量”。全文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其服务性、实用性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外交部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公民海外旅行便利化。外交部部长王毅首次把“外交为民”的大理念具体到提高护照“含金量”的小细节上。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近日表示,努力提高中国护照的“含金量”是今年领事司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一定会越来越高。而保有和提高“读者桥”版服务性报道的“含金量”,则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目标。今后在策划选题上,我们会更加贴近读者,同时也欢迎读者与我们沟通和互动,我们会及时为读者答疑解惑。

打车软件,折腾了谁?(网上中国)
网友评报
服务性报道也有含金量(编辑部的故事)
网络空间安全人人有责
责编:徐 蕾    邮箱:xulei@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