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那里经历的是欢乐还是痛苦,故乡,都会成为永久思念和关注的对象。
长篇写实作品《问故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作家王兆军对山东临沂故乡进行的一次非常认真的回望。
因为需要不断回到家乡照看、陪伴年迈的母亲,王兆军自然地与很多农人、昔年的好友“把酒话桑麻”,真实感受乡村生活的原生态,而不像一些作家为了单纯文学目的在乡村收集传奇,发现社会生活死角,或片面描述其悲情表现。
在《问故乡》中,作者冷静客观、细密发现,反映了乡村的复杂性。他巧妙地将作品分为“天干”、“地支”两条线,以“天干”叙述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地支”描述农民的生活及行动感受,两条线交叉延伸,秩序清晰的展开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构成完整的现实乡村景观。
在“天干”卷,作品描述了土地承包、物资市场化、农村建设和简单工业运作、商品贸易、运输和土地流转等给家乡带来的深刻变化,表现了当地执政者努力进取的职责担当,给故乡场景提供了一个主流的历史和现实框架背景。而“地支”卷则真实表现了日常的底层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故事。人们已没有吃穿住之忧,但“农民不再喜欢种地,或者种地已经不足以养活农民”。很多农民对于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感到失望和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城里人是另一个民族”。因为精神信念失落,生活环境纷纭无序,传统的家族文化约束消失退位,很多不受道德约束的造假、污染、盗窃不断发生,尖锐和激化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治安、道德、生态、民风等环境明显恶化。有一位掌权近40年的村支书,势力无人能撼,却被一个青年用人体炸弹炸死了;有人为了获得金钱,竟然去掘自家祖坟,意外地被塌土闷死;有8个儿女的老人,竟要靠吃打死的老鼠活着。“在乡下,死一个穷人,就像倒了一棵草,灵魂随风飘走,默无声息。”王兆军在这些真实描述中充满了沉痛、无奈和感慨,问故乡:为什么“在历史大变动的今天,曾经被漠视的农民至今仍不是宠儿”?
我以为,王兆军这些深入到故乡社会生活肌理,细致到人们精神情感层面,通过自己切实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获得的内容,为面对和处理乡村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不仅文学水准极高,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学等方面,都蕴含丰富价值,非常值得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