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驾车驶过上海长江隧桥,一位陪同的朋友告诉我,2009年10月31日,长江隧桥通车,整个崇明欢腾起来,大家都驾车开到桥上,享受几十分钟就可从崇明到上海来个往返。这一时刻让崇明人感到历史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独守江心的孤岛已成为过去。2011年12月24日,崇启大桥建成,崇明更成为沿海大通道的一座枢纽“岛桥”。
迎来历史的机遇,崇明将向何处发展,是摆在崇明面前的新课题。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打通通道,是否变成崇明越来越长得像上海的信号,是否崇明成长模式会与上海发展画等号?
其实,早在2001年,国务院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首次提出将崇明本岛建设为生态岛,拉开建设崇明生态岛的序幕。2005年,上海市通过《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对崇明三岛进行发展定位。2010年,上海市公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经过多年实践,崇明已有“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绿化建设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和“上海低碳经济示范区”等生态岛建设名片,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崇明是一定要发展的,崇明要把握世界文明发展脉搏,坚持生态岛功能定位,倡导并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努力建设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围绕这个目标,生态崇明功能定位包含六方面: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科技研创岛。
崇明县县长马乐声表示:“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我们坚持‘现代化生态岛’的发展定位,严格按照上海市政府颁布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确定的目标,着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及与现代化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绿色跨越”中,崇明的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生活品质提高了。为达到“水清”,崇明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使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Ⅱ至Ⅲ类,饮用水源水质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为实现“土净”,崇明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轮作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实现“空气清新”,崇明注重植树造林,全县林地达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20.5%,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崇明与上海连为一体了,但崇明的发展模式并不要像上海一样变成大都市才好,而要根据崇明的特点,坚持自己的生态发展思路。崇明作为我国特大城市身边一块大面积未经全面开发的净土,生态价值“独一无二”。与大上海靠得那么近,却与大上海保持相对的反差,与大上海形成有效的互补,像一个大都市的美丽后花园,这样崇明才更加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