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浦东崛起展新颜
上海又长高了。
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继去年8月实现580米主体结构封顶之后,继续“生长”,目前已突破600米,正在向632米的“中国第一”冲刺。与之相邻,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都曾刷新上海乃至全国的高度。
20多年前,这里最高的建筑物是一座建造于1957年的消防塔,高27米。如今,这里不仅高楼林立,还成了全国的改革开放高地。这一巨变,源自于中央的一个决定。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南方“特区”行走10年后,一个有着全新内涵的地域名称——“新区”,被书写进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一个“新”字,让浦东这片热土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全国第一个且称雄至今的保税区、首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个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种“率先”、“第一”源源不断在这里诞生,让全国及全世界瞠目。
在这个过程中,浦东也一跃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了2012年的近6000亿元,并向2016年挺进“万亿俱乐部”而冲刺。
新的起点,新的超越。如今,浦东又迈出了二次创业的步伐。在原有的陆家嘴、外高桥、张江、金桥等4个先发效应地区促转型、强功能的同时,又加大了临港、迪士尼、前滩等3个新拓展区域的发展力度,谋划尽快出形象、出功能。以重点开发区域为载体,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成为浦东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2013年浦东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4%,今年浦东将进一步提升三产核心枢纽功能,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济、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和发展贸易型总部、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维修中心等功能性贸易主体。
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浦东承担着核心功能区建设重任。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东风,浦东乃至整个上海有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会,提高跨境配置资源的能力。
崛起的浦东,正在为上海、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树立新标杆,跨越新高度。
速度:成长变迁似高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历史上,上海市民离沪旅游,苏杭当属首选。如今,在虹桥火车站坐上高铁,20多分钟到苏州,40分钟到杭州,上苏杭,如同串门。
整个长三角,主要城市与申城的距离不超过300公里,以上海的速度,这些城市基本可划入“一小时经济圈”最多“三小时经济圈”内。而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的连线,端头似乎都集中在上海中心城区西侧崛起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谓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之初,上海市政府胸怀全局,将这个枢纽作为上海面向长三角的交通中心和区域服务中心,以此连接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助力上海强化与长三角联动。根据规划,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首次实现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车、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和私家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的立体联动。功能完全发挥后,每天的客流量在几十万甚至百余万人次,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当之无愧的交通网络中心。
而这一网络不断在铺展。年前,上海又增开了19对高铁,东南沿海直到深圳,全线贯通。北上直达东三省,近13小时,便可从上海跨越2400多公里,抵达哈尔滨,欣赏“冰城”风光。
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网聚长三角乃至全国城市交通线的同时,位于上海东端长江入海口地带的浦东国际机场,则面向太平洋,将上海以及长三角城市与世界相连。
一西一东,一里一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浦东国际机场,仿佛申城腾飞的雄健双翼,以强大引擎、迅猛速度,不仅辐射、带动沿江腹地、贯通南北经济脉络,更成为国内其他城市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两翼之外,上海还建设了多条跨省高速公路,仅江苏、浙江进出上海,就各有四条宽畅高速公路。
上海编织的交通网络,越来越密集。世界,因此在这里交汇。
广度:金融中心强辐射
2013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突破600万亿元。这一年,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为标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始打造新的“升级版”。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是远东金融中心。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我国惟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立。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纷纷现身陆家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沪成立,人民币汇率向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陆续在沪挂牌……上海渐渐集中了中国主要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全国性市场,不仅跃居国内金融市场中心,甚至在国际上都属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
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此后,上海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相继推出。比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的企业扩大到50家,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启动,期货保税交割、融资融券、融资租赁等一批创新业务顺利开展。
打造金融中心过程中,上海始终坚持全球视野,近年来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动上海发展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中心的作用。在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方面,目前可结算的境内地域,已从最初的试点区扩大到了全国,境外则没有地域的限制;境内所有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项目的企业,则均可选择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收付。此外,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人民币资金池等创新业务相继开展,备受外界关注的RQFII的试点也顺利运营。2012年12月,上海又试点了人民币资金池境外放款业务,成为全国唯一有该项试点业务的城市。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使金融层面的改革创新再次被寄予厚望。凭借自贸试验区的契机,未来,上海将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与国际水准对标,探索金融改革创新的路径和方向。
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将成为世界的焦点。
力度:放开手脚拓自贸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真火了。
自9月29日正式揭牌,到2013年底的3个月时间内,区内新增企业3600多家,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量近750亿元,户均注册资本超过2000万元。而自贸试验区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在2012年全年的新增企业数为788家。同样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转身,开始铸就新的宏图伟业。
这一转身,形势使然。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国内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减少,以货物出口为主的贸易有必要转型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并加大离岸贸易力度。由此,要求中国必须顺应全球经济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以改革创造新红利。
这一转身,重任在肩。作为国家战略,自贸试验区将先行先试,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打造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寻求能够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这一转身,效能无限。原来29天才能办成的营业执照,现在4个工作日到手;几个小时的货物进关入库,现在30秒搞定。特别是我国内地首份负面清单的问世,将原有省部级以上部门关于外商投资的17万件文件,缩小到190个有管理措施的小类,超过80%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引动投资热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明确了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23项措施,去年第四季度,自贸试验区新增服务类企业995家。与此同时,金融改革也提上日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30条措施,带动了相关机构的集聚,仅去年12月就新增金融业企业66户,金融业相关服务企业数百家。
据有关人士透露,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全面落实总体方案各项要求,不断深化完善和创新拓展改革试点任务,在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监管制度、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更大突破。
深度:航运通达受瞩目
从2002年起,在杭州湾口外的洋山深水港区开始建造深水港,预计到2020年,洋山港将拥有30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达1500万标箱,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深水人工港。去年7月,世界最大、运力为1.8标箱的“巨无霸”集装箱轮靠泊于此,洋山港向世界证明良港实力。
可贵的是,洋山港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扼守亚洲—美洲、亚洲—欧洲两大国际航线要道,是上海港的中转集装箱码头,也是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2013年,包括洋山港在内,上海港全年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7.68亿吨,同比增长4.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36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3%,连年登顶世界。
与此同时,上海航空枢纽辐射能力继续得到加强。浦东机场成为国内“通程航班”航点最多、运输量最大的枢纽。2013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万人次,预计同比增幅5.2%。而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港邮轮旅客吞吐量72.8万人次。其中,以上海为母港的邮轮旅客吞吐量66.93万人次。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早已起锚。
随着航运能级的提升,航运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中心、波罗的海航交所上海办事处相继落户浦东,涉及港口码头、船代货代、仓储物流、船舶运输、船舶交易、船舶保险、融资租赁、信息咨询、科教研究等航运产业链的各主要环节集聚,基本形成功能相对完整、具有一定的相互配套能力的产业体系。
航运服务功能也有所提升,使上海航运市场发展环境越来越优化。而海港、空港、铁路、内河、公路“五龙汇聚”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体系,有效保障了港口货物快速集散,使上海的口岸服务能力辐射到了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的经济腹地。
新的一年,上海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功能,推动自贸试验区航运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深化,提升产业服务“软环境”。推动航运功能性机构集聚,推进建设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功能性平台和机构,逐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航运主业和航运服务业“双轮驱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上海,正在走向航运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