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昙华林:“武昌之根”的别样风情(名家看景)

阿 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2日   第 07 版)

  昙华林景区一瞥

  昙华林,在湖北省武昌老城的胭脂山、凤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墙的环峙之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是一些普通的百姓。这里处处是老资格的街巷、老资格的民宅、老资格的商铺、老资格的阁楼以及耄耋之态的梧桐。斗转星移,这种不屈不挠风格竟是那样的洁净,那样的养眼。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娇嗔媚人。昙华林是不准许车辆通行的,故而十分地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更令我惊异的是,这里不单是凸显一个“老”字,更捉人的竟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它们或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是洋楼的再利用,其门脸儿一律不大,然如此先锋姿态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的追求与武汉人崇尚的红色相融之后,竟是那样的典雅、高贵。似乎早已超然物外,引人遐思。是啊,先前这个地方曾是华洋杂居之地。这西式的一切或者是间断后的接续,这种旧梦的修复与重温,反而天然地造就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昙华林和我的故乡哈尔滨多有相似,同样是华洋杂居,亦有几多欧陆风情的建筑。抽空“逃”出来陪我的朱向梅自豪地对我说,昙华林的定位就是“艺术造就文化新区”。她说,自然古朴,置身于艺术的前沿,是昙华林的一个主要特征。有人说,这里是青年人造梦的地方。每年都有很多青年艺术家来到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到这里来创业。一些电影学院的学生在昙华林拍了许多微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为此评价说,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微电影,既传统也很现代,太迷人了。的确,徜徉于此,不但让人能感到老武汉的淳美风情,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很自然,毫不生硬,别扭,做作,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享受。

  款款地走在这条古风古俗与欧风甚浓的街上,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里竟会有那么多的咖啡馆和酒吧。是啊,这一个闲适雅致的所在,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小资情调。更令我预想不到的是,这些酒吧、咖啡馆、西餐厅,竟是草根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一个如同话剧小舞台上的巷子里,我看到了一家“水的酒吧”,那几乎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小小的庭院里摆放着一些大大小小的花盆,每一盆花,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不乏精致。屋子里堂面不大,但是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简易的小木桌,天棚上面挂着小瓶子,上面绘着精巧的图画。没有人出来招呼你,似乎这里就是你自己的家,你可以随便坐下来,也可以到阁楼上的那个充满了阳光的地方看书。我注意到,这儿的每一家西餐厅或咖啡馆几乎就是半个书店,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非常的安静,来的人可以随意选来阅读。

  那个“昙花林酒吧”,似乎最能代表这儿的建筑风格了,以红色为主调的小门市纯粹是欧式的。门口有一个西式的长椅,路人、老者可以坐在那儿享受一下初冬的阳光。我推门进去,发现里面的布局十分地简洁,环境很安静、雅致。房顶上同样吊着绘有各种图画的小瓶子,亦种着小巧的鲜花。我坐了下来,要了一杯红茶,呷下一口,让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路人顿生温馨,即有一种绝大的自由与放松。墙壁上贴着各样的彩色纸笺,其中一个写着“大隐隐于市”。啊,这几乎成了昙花林所有咖啡馆与酒吧的一句箴言。

  徜徉在昙华林,可见许多艺术的作坊和工艺品的小屋。这就难怪有人称这里是青年人造梦的地方了。在一个卖工艺品的小店里,我看到了青年造梦者制作的各种工艺品,项链、手链、包包、小本子,等等,都是一帧帧精巧的艺术,而且价格不贵。于是我便选了几样,或者是对艺术的喜爱,或者是对梦工厂的一种敬意罢。出来后,在路边我发现了一个我儿时玩的小玩具“吹泡泡”,便立即买下一个。老人也需要有童心呵。于是,我这个老者在昙华林的街上边走边吹泡泡,把飞扬的童心撒向世界……

  有道是:“小小昙华林,半部民国史”。昙华林亦称武昌古城之根,为武汉历史的缩影。早在明代这里便是卫所、王府,清代则是衙署、贡院以及佛寺、道观的所在地。据说,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在武昌禁鸦片时,也非常重视文教,曾数次莅临昙华林的江汉书院,并亲自出考试题,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令我沉思良久,庶几可为我此番武汉行之心境,之思索,之感慨也。如此看来,林大人也有庶民的情怀、草根的感受啊。之后,曾国藩为武昌贡院重修牌楼题写了“惟楚有材”赞语,以此勉励后学。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昙华林创办湖北工艺学堂。那座位于昙华林的东路高等小学堂就是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开办的,而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02年报考的就是东路高等小学堂。据说当时因他误将年龄十四写在姓名栏,遂改名李四光。

  青年时代,我曾读过郭沫若先生写的《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昙花林》,但岁月模糊了我的记忆,没想到郭沫若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就在武昌的昙华林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虽然第三厅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上却是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直接领导。郭沫若先生与周公一道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等等。诸多阅读上的记忆纷至沓来,让身置昙华林的我又惶惑,又激动,似乎郭公正迎面走来,去踏察“昙花林”佛教建筑的遗存……

  那么“昙华林”之称是怎样来的呢?郭沫若在《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昙花林》中回忆说:“昙花林在武昌城内的西北隅,在文华大学的对面。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照名称看来,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的建筑吧?这一段古迹我却没有工夫考察过。”严昌洪先生说,郭沫若到底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仅从“昙花林”名称就联想到与佛教有关……

  是啊,清代以来,昙华林一带不仅有花园,还有不少种花、卖花的人家,是居民游览赏花的好去处。今之亦是也。

  (作者为著名作家) 

冬日游东滩 韵味不一般
昙华林:“武昌之根”的别样风情(名家看景)
邛海鹭洲美
宜宾早茶香
旅途囧事多(老外看中国)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