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对教育抱以单纯和热情 为学生付出良心和真情

成都一家四代出了13位教师

王 冕 文 王 效 摄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2日   第 05 版)

  图为教师之家的第三代教师王明宪、王曼琴、王明建。(从左至右)

  在成都,有这么一个书香之家,从清末至今,连续4代人投身教育,一共出了13位教师,其中有4位校长。就像第三代中的五弟、石室中学原校长王明宪所言,他们家族参与并见证了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的期盼和梦想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帮助更多学生考上大学

  王明宪的外祖父黄明德出生于清朝晚期,家境贫寒,后经刻苦攻读,成为当地第一个秀才。清朝末年,黄明德出任泸州高师校长。王明宪的母亲黄永琭是黄明德的二女儿,自北大毕业后,进入成都十四中学教书。她的丈夫王惠也是北大毕业,28岁时成为当时一所省立中专的校长。在那个大学生十分珍贵的年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大学,是他们最大的教育梦想。

  王明宪的二姐王曼琴回忆,为了学生考上大学,母亲耗尽心力。那时,全家就住在十四中附近,走路不过三四分钟,可母亲常常一周只回一次家。即使回家,也带着工作。孩子们半夜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

  王曼琴还记得,当年母亲班上不乏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母亲对他们特别照顾。有的学生家庭很困难,母亲到处帮忙打听哪些大学免收学费;有学生高度近视,看书时几乎需要把眼睛贴在书上,母亲就自己掏钱为他配一副眼镜,希望他顺利通过考试。这件事曾让年幼的王曼琴难过:“当时我穿的布鞋已经张了很大一个口子,上体育课必须拿绳子把鞋面捆上。我想买双新鞋,母亲却说,家里钱不多了,年底再说。”

  7姐弟6人当老师

  到了王明宪这一代,7姐弟中,有6人站上了三尺讲台。大姐王蓉辉是攀枝花八中老师,丈夫也在攀枝花大学任教;二姐王曼琴先后在草堂小学、实验学校等工作,后任青羊区教委副主任;三姐王小蓉是成都礼仪职中教师;五弟王明宪是原石室中学校长;六弟王明建是原西北中学校长;七弟王明旭是西北中学教师。

  王明宪笑称,从业30年来,他的教育梦已被“刷新”了5次。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王明宪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石室中学。把学生送进清华北大,是当时学校每位老师最大的梦想。1997年,王明宪的教育梦想发生了变化,当年,成都市扶持城区薄弱学校,依托石室中学,对成都十中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将其建成一所公办民助学校,即现在的石室联中,王明宪出任校长,“那时,想的就是怎么把这所学校办成家长满意、全市知名的标杆学校。”经过3年多努力,石室联中成为全市最受认可的初中学校之一,王明宪则回到石室中学,出任校长。此时,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升学率不再被认为是衡量学校和老师最重要的指标。“做教育的人,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未来。”在王明宪带领下,石室中学探索并形成了综合素质评分机制。

  2009年,王明宪的教育梦想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当年,由石室中学牵头组成了14所学校共同参与的集团联盟。“这就不是办好一所学校那么简单了,14所学校,两三万学生呢!”如今,已卸下校长担子的王明宪依然活跃在教育一线。他被多个区和学校特聘为专家,指导教学,“我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成都能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

  家庭聚会成了教育论坛

  由于家中教师太多,每次王家家庭聚会,就像是开小型教育论坛一样,讨论的总是当下最热的教育话题。这也让第四代的年轻一辈对教育产生了兴趣。

  如今是青羊区教科院英语教研员的李栩是王明宪大姐的女儿,也是第四代中第一个走上讲坛的人。王明宪的四姐是他们这一代中,唯一没有当老师的,但她的女儿吴菁却在小学时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并最终实现了愿望——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她进入上海某高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王曼琴的儿子既是华西医院的医生,又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授课。

  相比他们的父母、姨舅来说,第四代步入教育行业不久,教育梦正在孕育之中。不过,不管他们的梦具体会是什么样,王明宪都希望梦的内核保持不变。

  他告诉记者,父亲一生中只批评过他两次,两次都和教育有关。一次是他年轻时,父亲看他回家总打空手,很不满地问他:“你不带点工作回来做吗?那怎么可以!”另一次则是他当上了校长助理,志得意满之时,父亲却告诫他:“我28岁就当校长,所以你现在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要把这些虚名看得太重。”对教育抱以单纯和热情,对学生付出良心和真情。这是王明宪的父母身体力行传递给他的道理,他希望这个道理能够在自己的下一辈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成都一家四代出了13位教师
大学生何以成为“必剩客”(时事点评)
洱源春日捕鱼忙(焦点瞬间)
月照上人赠“福”驻华使节
德州议政让普通百姓唱主角(事件新闻·建言献策)
新闻点击
责编:宦 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