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华文媒体鼓与呼——

华人参政须“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 高 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1日   第 13 版)

  2011年,旧金山华裔市长在华埠造势,鼓励华裔选民踊跃投票。
  图片来源:美国《星岛日报》

  近日,美国《星岛日报》展望了美、英两国将于年内上演的选举热潮,华人参政的话题被再次提起。去年下半年以来,英、美、法、西等国相继爆发大范围的华人维权行动。面对不公对待,华人不再忍气吞声,值得肯定。然而,为了更好地表达自身诉求,海外华人应“更进一步”:通过政治参与来赢得主流社会的尊重。对此,华人应有积极性,华媒更需使命感。

  

  “失声”与“觉醒”

  据美国《侨报》的记载,1981年,纽约市政府要在哥伦布公园对面兴建一所监狱,旁边华埠对此计划表示不满,发动万人游行抗议,纽约两大英文报也加以报道。然而,时任市长一句“华埠无选票,可以不理”,让纽约华社无可奈何,汹涌的民意终究敌不过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选票逻辑”。

  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美国华人在商业活动中勤勤恳恳,拥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但在公共事务上常常“失声”,融入社区不够主动,缺乏政治参与热情。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4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家庭的中位收入接近5万美元,而美国华人家庭的这一数据达6.5万美元。但在公共参与方面,39%的华裔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参与了社区内的相关活动,相比较而言,菲律宾裔(48%)与印度裔(47%)等其他亚裔族群显得更为活跃。

  不仅在美国,其他地区华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华社经历各种不公事件,华人逐渐觉醒:只有积极参与政治竞选,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重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2013年5月,共有22名华裔候选人在加拿大卑诗省参选,打破华裔参选纪录。在去年美国南加州举行的两次地方选举中,共有24名华裔当选,其中非华裔聚集地的杜瓦提市还诞生了首任华裔市议员。

  华媒“鼓”与“呼”

  总体来看,近年来海外华人政治参与度有所提高,但却难称“积极”。因此,每逢政治竞选,华文媒体都会鼓励当地华人用选票表达利益诉求。

  “如果您是一位老板,或者说近期有自己创业做老板的打算,那么我劝您可以考虑支持人民党;如果您是一位打工者,或者您更关注移民政策,那么我建议您投社会党一票。”2011年11月,西班牙大选因债务危机而提前举行,西班牙《欧华报》于19日刊发文章《写在大选投票前一天》,在最后时刻为华裔选民投票提供参考建议。

  对于华人不愿出头露面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美国《侨报》专栏作家一娴在2012年美总统大选前撰文呼吁,华人应像非裔、犹太裔、西裔选民那样积极行动起来:“如果有足够的华人精英积极参政,有足够多的华人选民积极投票,那么华人手中的选票对政治人物来说既使不是‘关键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醒读者善用选票之余,《侨报》还鼓励华人去关注更为宽泛的社会议题,因为这样才能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成为一股积极努力且引人注目的力量”。

  此外,“呼吁华人珍惜选票”、“华人参政须高调”等文章常常见诸报端,各华媒用自身的传播影响力助推华人参政意识的增长。

  “双文化”平台

  有调查显示,华人投票率低主要缘于语言不通以及无党派归属。在法国巴黎十三区华裔副区长陈文雄看来,不熟悉当地政策也是华人参政较少的重要原因。陈文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希望通过当地的华文媒体让大家多了解法国的各种政策,这样才能让法国华人对参政产生兴趣。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彭伟步撰文指出,在推动华人参政议政方面,海外华媒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没有华文传媒的鼓动和培养,唤醒华人沉睡的参政意识,华人不可能把自在的维护自己利益的观念转变为自觉的从政和参政意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海外华文传媒之间竞争激烈,存在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的现象,极不利于华社的团结。华文媒体应以全局为重,鼓励华人团结一致地参政议政,承担起华媒应尽的责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华媒与华社共同努力“发声”之时,主流社会各政治派别也越来越主动地争取华人的支持。去年8月,以“老陆”自称的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新浪微博上进行“拉票”,希望在9月份的大选中得到华人的支持。去年12月底,法国社会党、人民运动联盟的代表呼吁法国华人在即将举行的市镇选举上踊跃投票。随着华社日渐成熟,各个党派都在紧盯华人手中的选票。在此背景下,海外华媒可发挥其“双文化”的独特优势,为华社搭建起参政议政的平台。

华人参政须“更进一步”
中国游客应有怎样的日本行?(华媒观点●日本)
孟昭文宣布竞逐连任(华媒聚焦●美国)
三代汉学家忆春节(华媒广角●英国)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