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京城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自1985年举办春节庙会,每年除夕至正月初七的8天庙会期间,均吸引游客逾百万人次,成为和哈尔滨冰灯节、潍坊风筝节及自贡灯会齐名的中国四大民间盛会之一,亦享有现代“清明上河图”的美誉。马年春节初二,我们头一回来到地坛庙会,目睹与感受其繁荣盛景,果然名不虚传。
一到地坛西门的庙会入口,就看到一串串迎风摆动的红灯笼,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入门,一个可爱的小马塑像映入眼帘,这就是春马“奔奔”,它高4.5米,由彩钢制成,形象矫健诱人,寓意马年奔腾,奋斗不息。许多游人环绕着“奔奔”,从不同角度欣赏它,凡手中有相机的游人都要停下来与“奔奔”合影留念。
在北京,地坛及与之遥相呼应的天坛,分别是封建帝王举行祭地、祭天仪式的皇家坛庙,也是北京五坛中的两个大坛。史料显示,地坛建成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1531—1911年间,先后有明、清两代15位皇帝连续在地坛“祭地”长达380年。在连续29届的地坛庙会中,“祭地”表演独具特色。马年庙会的仿清“祭地”表演每日上午10时准时上演,我们告别“奔奔”,赶到地坛东侧的方泽坛,刚刚在人群中站定,就听见中和韶乐响起,只见身着祭祀盛装的文武官员、仪仗侍卫200余人隆重入场,众生分列两侧,接着身着龙袍的“皇帝”驾到,他缓步登上方泽坛,面向不同方位行三拜九叩礼,祈求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手持古笛的文舞生和手持干、戚的武舞生还跳起了刚劲舒展的舞蹈。“祭地”表演只进行半小时,迟到的王先生说,他每年春节都要去天坛、地坛看祭天和祭地表演,他认为这种仪式性的活动最能触动情感波澜,令人增强民族认同感。他说这次没看全,初六再来,早8时庙会一开门就到,一定要在方泽坛选个最佳位置观赏马年的“祭地”表演。
皇家大军退场后,方泽坛内外的“天桥绝活”、“地域风情”、“民间花会”的帷幕随即拉开,相声、小品、单弦、大鼓、双簧、杂技轮番上演,陕西秦腔、贵州民族舞、山西锣鼓、河北沧州狮舞令人目不暇接。地坛北侧还有“音乐闯关嘉年华”互动节目。各类风格迥异、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节目营造出浓烈的年味,令观看与参与互动的游人个个喜笑颜开。
炒肝、爆肚、酸辣粉……一样样庙会小吃也颇诱人。“马上有钱”、“风车李”、“老北京兔坊”等店铺挂着各种造型的马和琳琅满目的年货,东巴陶艺、土布织造、刺绣、草编等手工艺表演吸引了很多人观赏。一位老先生观看了祭地表演,又花25元给孙子买了一个刚吹制的糖人儿,欣喜地说:“这趟地坛庙会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