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重温手写家书(时事点评)

雷泓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25日   第 05 版)

  据媒体报道,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女生冷佳璇,自从上大学开始,坚持每个月给远在湖南老家的父母写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最近有没有想我?……我爱你们!”这是冷佳璇每个月家书惯用的开头和结尾。在这个即时通讯高度发达的年代,重温亲笔书写家信的温馨的乐趣,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手机短信是方块字,仅仅在传达单纯的汉字信息,且这个信息不易被保存。而书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在传达一种综合的美以及“立体交流”,比如父母的字,会让我们想到父母的音容笑貌,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写字时的姿态和神情,这个信函就是“无声的照片”了。

    家书信函中有充分的表达空间,一张纸,一支笔,思路像泉水一样荡漾开去,写事的同时,还书写友谊情感,进行纵横开合的思维拓展,让收信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愉悦感。这个信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成了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现代人多会怀想过去,这时,我们会更加懂得书信的收藏和保存功效了。信息化资料虽然美观,但不好保存,比如手机短信、电子信箱中的资料等。而书信却能得到最充分的保留,尤其是那些浸染着岁月的风尘纸已发黄、字迹变得模糊的书信,能将思维拉向曾经的过去,让我们品味出“家书抵万金”的内蕴所在。

    如果说手机、微信加快了交流和交际效率,是属于“快交流”的话,书信则是不折不扣的“慢交流”了。“快交流”提升了交流效率,也容易将最本真的味道过滤掉,就像机器制品代替手工制品,虽提高了效率,但原汁原味却没了。所以,很多人才会想念“手工时代”、“慢生活”。我们怀念书信、家书,也正是对“慢生活”的挖掘。

    家书具有浓厚的家教功能。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梁思成(建筑)、梁思永(考古)、梁思礼(火箭控制)。此外还有《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充满了睿智和人性的光彩,都是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教材。

    但愿重拾书信,能为我们带来这种享受,久违的人们不妨重新拿起笔来。

重温手写家书(时事点评)
安吉评选表彰年度“身边好人”(事件新闻)
新闻点击
书法家春联 送到渔家船头(焦点瞬间)
满族女教师与14个藏族娃(人物聚焦)
责编:宦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