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潍坊 城乡同饮一“网”水

本报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22日   第 01 版)

  《管子》载:“水者,地之气血,如筋脉之流通者也。”但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却是“气血”不足——深挖无水或水质苦咸。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之难,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实行平原“全县一网”、山区“一个流域一个网”的供水模式,让城乡同饮一“网”水。潍坊山区、丘陵、平原兼具的地形,让它成为研究中国农村供水的一个典型样本。

  

  从扁担到水龙头

  山里人“水”来伸手

  到1公里外的山上去挑水,一挑就是72年,挑断五六根扁担。一串数字勾勒出的是一位80岁老人的沧桑。老人叫王天代,是潍坊临朐县泉头村人。令老人完全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10月16日,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一辈子为水所累的他,在那一天,拧开了自家院里的水龙头……

  水龙头里的水来自哪里?一眼泽被5村2800余人的水井,通过3台水泵、5.8公里的主管道,将水送进各村。为保障泉头村这样身处山沟、住户分散的村庄饮水,潍坊修建了649处联村和单村供水工程。

  建联村或单村工程是因地制宜的做法,但不是潍坊供水的主流。据潍坊市水利局介绍,在便于集中供水的地区,潍坊依据山东“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战略,实行“全县一网”或“一个流域一网、一县几网、网间互通”的模式。

  目前潍坊千吨万人以上的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0处,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人口643.3万,占农村总人口的94.6%。

  从苦咸到甘甜

  城里人羡慕农村人

  作家莫言在长篇小说《蛙》中写道:“我们那地方,是高氟区,老老少少都龇着一口黑牙。” 那地方,就是莫言的老家,潍坊高密。

  如今《蛙》里的场景已经被奇特的“黑白配”所代替,年长者一口黄牙或黑牙,但年少者满口白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2006年高密54万氟区民众终于告别了高氟水。

  农村饮水不但要无害,还要甘甜可口。在潍坊安丘,“一句话”和“一件事”让记者印象深刻。

  “这里的水比北京的好喝。”这是双张村村民张登才的一句话。今年60岁的张登才,曾随儿子到北京生活过,所以很有发言权。2013年以前,双张村没有自来水,多数村民用手压井取水,水又咸又涩且水垢多,还有村民患上“大脖子”病。村民们说,现在的自来水,口感发甜,“做出的小米粥表面开始有油”。

  双张村的水到底有多好喝?有一件事可以生动地说明:安丘城区居民要喝农村水。为此,安丘投入2000万元,将城区管网与农村管网接通,让市民如愿喝上了农村水。

  从建设到管理

  管工程更管执政理念

  水利三分建、七分管,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今后一个阶段,山东将从注重工程建设向注重工程管理转变,而潍坊已经率先进行了转变。

  在潍坊,“116”是一个会带来温暖的号码。在潍坊13个县,遇到供水故障,只需拨打“116”,专业维修人员便会迅速赶赴现场。这背后的支撑是“水利116”服务指挥中心。潍坊成立了65个专业维修队,9325个村都有专职水管员,初步建立起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服务架构。

  但是,要维持服务队伍,资金从哪儿来?潍坊的办法是水费计提加财政补贴。按农村供水水费收入的10%提取维修资金,然后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两年来,潍坊为农村饮水投入资金22.32亿元。

  工程管理问题解决了,对“人”管理更为重要。水利工程深埋地底,不比高楼大厦般光鲜亮丽,如何保证各级部门积极投入?对此,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认为,潍坊治水有魄力,关键靠执政理念,“为百姓办事,心里才踏实”。为了激励各级干部,潍坊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

潍坊 城乡同饮一“网”水
习近平会见白俄罗斯总理
李克强同外国专家新春座谈
俞正声出席政协茶话会
王岐山主持中纪委常委会
多彩寒假
外交部
中方不考虑同日领导人接触
吁南海各方多做增进互信事
美对日仅“失望”就够了吗?(望海楼)
数字中国
李娜闯入澳网4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