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具有全球前瞻视野 阐明文化本质规律

“文化流动理论”揭开深圳文化崛起之谜

张军 林坤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22日   第 07 版)

  文化流动理论研讨会现场

  近日,一场“文化流动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 “文化流动理论”以及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新著《文化是流动的》一书,从不同角度给予评价和阐释,认为文化流动理论能够直面文化的本源意义和当代语境,揭示文化流动的重要作用、本性和特质,具有很高的理论创新价值,对于当今文化发展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而深圳这些年的文化实践也成为了“文化流动理论”的生动范例。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为“深圳学派”建设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和重要突破口。

  

  1 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造过程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于平司长认为,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造过程。“文化流动理论”的产生,既是时代的感召也是现实的担当。“文化流动性宣言”宣示了两个基本定理:其一,流动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其二,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创造的过程。他还结合深圳文化实践,对“文化流动理论”与“文化积淀论”进行对比和审视。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黄发玉将文化流动理论形象地形容为是在文化领域发出的“中国好声音”,认为这个理论是面向文化世界的,并从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文化流动理论的三个关键词,即文化的源、流、变。他认为,文化流动理论突出了前沿性和创造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它涉及到文化流动的方式、途径、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流动的支持条件、文化流动的动力机制等等,所以是在一个全新的体系上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同时在批判“文化积淀论”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文化流动观。文化流动理论是当今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石,也是深圳学派的理论基石,为深圳学派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支撑。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从“三性”(新兴城市“开放性、流动性、混杂性”的特点)、“三度”(文化的锐度、融度和力度)和“三极”(资本、观念以及人才的流动)等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与解读。

  2 文化流动理论体现强烈的问题意识

  深圳社科院原院长彭立勋提出,“文化流动”的理论表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个文化积淀薄弱的城市如何实现文化快速发展。文化发展是多种要素交错在一起合力推进的结果,文化纵向与横向的流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文化流动的问题。文化流动是关于文化发展理论的一种延续。

  对于新的文化如何产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于长江认为,从现象上来说,是人的观念、认知、习俗、行为等组成了文化。这些形成文化的要素随着空间、人口而流动,往往在行政区域的交界地带能够生成一些新的文化元素。而文化的跨社会形态流动,也能生成新的文化。深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自然的,其“亚文化”的交融也非常典型。

  深圳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主任许剑波认为,这一理论直面了特区文化发展中碰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体现了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在文化流动的背后,阶段性的流动和阶段性的沉淀应是一个辩证结合的关系。他希望这一理论能从辩证逻辑的角度厘清文化流动的生长性等特性,慢慢成长,最后成熟。

  3 文化流动理论展现了面对全球的前瞻视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该理论展现了面对全球文化流动的前瞻视野,提出了对当代城市文化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应对策略。“文化流动理论启迪我们要密切关注文化与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新进展,对新兴业态的跨越式增长保持敏锐的注意力,并且把握投资和发展机遇,在汇聚全球文化科技和金融资源,促进流动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新优势。”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认为,“文化流动理论”的视野和前瞻性处于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前列,它针对传统的“文化积淀论”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见地,用“文化流动”的新观点和新话语,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文化流动”强调了文化是活的形态,是动态的过程。同时,文化流动理论跟中国文化历程中“变”的特质有很好的连接。从根本上说,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流动理论在很多环节都是紧扣主体的。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文化流动理论”解决了新兴城市和文化薄弱城市的文化发展思路的问题,更进一步提升了作为新兴城市文化建设者的文化自觉和信心。深圳30多年来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理论。而怎样去实现“文化流动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是文化建设领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4 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城市能够快速发展

  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吴俊忠认为,文化流动理论的形成和产生,对当今文化建设和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够提出一种大家公认、比较有创新活力和前瞻性的理论,其意义不可低估,对今后的深圳文化研究能够不断地提供很多新的启示。文化流动理论对“文化积淀论”的批判,改变了许多学人乃至许多一般人长期以来的常识,从而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观念。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认为,文化流动主要是靠人的流动,只有人的流动才能使文化的流动变成可持续的过程。他希望,21世纪的深圳能够把新的文化要素传递给全球。

  王京生表示,早在20年前,面对深圳“文化沙漠”之说的不绝于耳,自己就意识到,深圳文化发展需要理论准备。文化流动理论的提出,从理论上分析了深圳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增强了深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底气。深圳有着蓬勃的移民文化,人是文化流动最重要的载体,移民所带来的文化流动,实践着文化创造的多种可能,而深圳率先提出的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国家文化主权理论,也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两大支柱。王京生提出,深圳最终锻造的将是“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而无论是创新型、智慧型还是清新刚健的力量型文化,都与文化流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他希望文化流动理论在引起讨论、思考的同时,可以促动更多人接受流动的文化,推动文化的流动,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而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将在流动中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王京生希望“文化流动理论”能够为推动深圳文化发展与进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人文颂》用音符宣讲“中国梦”
“文化流动理论”揭开深圳文化崛起之谜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