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率先完成亚洲棉全基因组测序 揭示新型H7N9流感病毒来源

农耕中国直面国际科技竞争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18日   第 08 版)

  “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1周年座谈会上,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完世界农业科技形势之后,话锋一转,“对我们来说,参与农业科技国际竞争,不进则退”。

  2013年初,作为中国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中国农科院启动了科技创新工程,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科技领域有了最新的发展规划图,参与农业科技国际竞争的步伐也在加快。

  科研成果迈向国际水平

  2013年12月19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评选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因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方面的卓越成绩而榜上有名。

  沿着时间节点回溯,2013年4月,陈化兰和她的科研团队发现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学角度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来源。7月,他们发现,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棉花专业研究机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国际上也颇负盛名:该所在国际上率先完成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遗传图谱(草图)的绘制和亚洲棉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并率先启动陆地棉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创建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和外源基因快速功能验证技术体系,加快了基础研究成果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程。

  “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行列,是我院的发展目标之一。”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邱建军说。

  参与国际合作被动变主动

  2013年1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印尼一家公司及国内有关公司等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亚洲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并建立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基地,选育适宜印尼水稻生产的杂交稻品种,共同开发印尼杂交水稻市场。

  “过去是被动式的合作,如今主动走出去寻求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来快速提升自己,已经成为水稻研究所的共识。”说到国际合作,中国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以水稻研究所为例作了上述介绍。

  这样的转变并非水稻研究所一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国际合作之路也有类似的经历。对此,该所副所长王述民感触很深。在种质资源工作中,有一项基本工作是国外种质资源的考察和引进。“完成这项工作,得有项目支持。以前是有项目就做一些,没项目就停下来。现在有了种质资源收集引进团队,也有稳定的经费支持,规划就可以长远,能有针对性地到相关国家去收集材料。”

  “就拿与种质资源大国巴西的合作来说,之前一直断断续续,现在有创新团队,有经费支持,持续合作就能保证。前段时间,我们还派了一个7人考察团到巴西考察,并和当地研究人员探讨如何深入合作。”王述民说。

  “国家队”的机制创新探索

  科技项目来源渠道多带来的科研人员精力分散,项目短期行为突出,领军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着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这也是当前中国农业科技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科院调研发现,该院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平均比例为51%,其余时间主要用于争取项目资金、参加各类会议、项目中期检查及总结验收等。对此,该院副院长唐华俊曾反问道:“这么点时间,如何出大成果?”

  “基于此背景,农科院在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探索期(2013—2015)将主要任务定在机制创新上。”唐华俊介绍说:“通过顶层设立三级学科体系,按学科方向遴选设立科研团队,对遴选出的科研团队实施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的方式,探索建立稳定支持长期科研攻关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以解决以往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等问题。”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奎表示,这种探索确实改变了目前科研人员多渠道申请项目经费占用大量时间、精力的现状,使科研人员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做出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作为一个农业科研院所,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工程的实施来探索一些经验和模式,为未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铺路。”唐华俊说。

谁能治雾霾?看我可燃冰!
充电足球可续航手机
农耕中国直面国际科技竞争
图片报道
责编:朱凯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