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

台湾包子也走红

本报记者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17日   第 09 版)

  美食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王牌,但这张王牌并非超凡脱俗,面、粥、豆浆、包子都列在其上,都是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家常吃食。“最怕让我推荐台湾美食,”一位台北朋友说,“如果我说牛肉面、小笼包、药炖排骨,肯定引不起你们这些北方人的兴趣。”但这些在台湾的确做成了美食,成为夜市、名店的招牌。

  不知是否受大陆包子走红的影响,近日,包子在台湾也挺受宠,一家媒体居然把宜兰一家包子铺赞为“台湾之光”。

  包子成“台湾之光”

  台湾人爱用“台湾之光”这个词,但过去都是用来形容李安、林书豪这些明星们,包子也成为“台湾之光”还是本周的事情。被如此称赞的包子产于宜兰一家50年的包子铺,老板林志鸿认为他们的包子用料很实在,做的很认真,一直“当成自己家人要吃的在做”。

  为了证明自家的包子与众不同,老板不怕“泄露天机”,向前来采访的台湾记者显示包子的制作过程:包子皮的中间要厚一点,现杀现送的猪肉做成馅后冷冻24小时后再包,这样调的味儿才会充分发挥出来,面用老面团发酵一天,比用酵母粉发酵多了面香。

  这家的包子每个10元新台币,现蒸现卖,每天定量,来晚了吃不到,有台北人特意开车到宜兰吃包子,认为这家包子“很香,皮很薄肉又很多,不会很油腻,吃起来很爽口”,吃完了还要给同事邻居带买回一大包。现在,包子店已开通了网购,网络订单接不完。

  “台湾之光”可不是媒体说说而已,宜兰市长已经把写着“台湾之光”的匾额送到了包子铺。这家店已经开了50年,现在的老板是第四代,就冲着小店的这份坚守与执著,也当得起“台湾之光”吧? 

  眷村的记忆

  在台湾,包子不仅是美食,还有一份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眷村生活,因为各种风味的包子最早就出自于眷村。虽然眷村已经远离当下的生活,但各地的眷村博物馆都仍记录着当地最有名的牛肉面店、包子店。台湾著名制作人王伟忠先生的眷村电视片,就拍摄了“王妈妈包子铺”,王妈妈“女匪干”的个性和3个儿子传承包子铺的本分和勤劳令人印象深刻。

  眷村没有了,但包子留了下来,而且眷村的包子铺也有不少留了下来。记者在台湾采访时,一次要去嘉义,一位台北的朋友就拜托记者带一斤包子回来给他的老娘,他画了一张详细的图,道路极尽曲折,但非这家包子不可,因为是他们眷村的包子,是他老娘记忆中最美味的大餐。

  当时的眷村从北到南都有,现在包子也是台湾不分南北的美食。各地都有自己“私房”的包子铺,什么小杜包子、真好吃包子、金陵包子、二空(空军眷村)包子等等,有些一听名字就知道出身于眷村。

  红遍两岸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在台湾上演时,台上的眷村人吆喝着包子,散戏时给每一位观众发一个包子,不少眷村人一路啃着包子流着眼泪回家,尽情宣泄着心底深处的那个包子情怀。“只要那家包子店在,我就觉得我的童年还在,已经过世的父母还在,这个城市还有温度。”一位热衷于跑大老远买包子的台北朋友说。

  小包子大产业

  包子不仅名列台湾美食榜,而且不少包子店做成了名店大店。记者在台北知名的商业街上看到过一家包子馒头店,真是感佩经营者的用心。这家店号称“三代老店家,甜咸都热卖”,光馒头的品种就有黑糖、芋头、全麦、椰奶、起司等等,包子更有香菇、竹笋、蛋黄……店面明亮,透明厨房,提供冰鲜半成品和网购,完全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颠覆包子小店的传统印象。

  要说把包子做大,首推在大陆也开了店的鼎泰丰,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都有他的分店,已经把包子铺做成了跨国企业。这家店的老板本来是卖油的,一位老兵求老板允许他在店门口卖包子,结果,包子的生意比卖油还火。1972年老板“收编”老兵开起了包子铺,成就了现在海内外闻名的包子企业。如果您到台北,想在饭点的时间吃一顿鼎泰丰的包子,那可得有足够的耐心,特别是信义路上的那家老店,门前总有排队的人,各国的游客都有,可见包子的吸引力之大。

  包子做成大产业,应了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 

台湾包子也走红
自由的喜与忧(声音)
台大美女端盘子(万象)
香港小童用假币(万象)
“多金男”难过关(万象)
抓拍香港·骏马奔腾
二手书店 中环退场
《收信快乐》到大陆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