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

不要忘了高楼那一边的期盼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16日   第 05 版)

  大约5年前,记者在东北采访途中路过林区,看到公路两边一些低矮的棚户蜿蜒错落。当地人告诉我,那就是林场的棚户区,依山傍水,仿佛很田园风光似的,住进去就知道,这里上水难、下水难,从如厕到取暖,从就业到洗澡乃至娶亲,就没有不难的,老百姓早就盼着棚改了。

  是的,如果不亲自走访,便不能体会到棚户区居民身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却蜗居在“冬如冰窖夏似火”的破败旧房里的感受,也很难体会到他们早换新居的迫切心情。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一方面是中国人历来崇尚安居乐业,安居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更是棚户区居民的真切梦想,理应助圆;另一方面,住在棚户区中的居民,有许多是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他们长年蜗居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水平很难改善提高,长期发展下去,会扩大城市内部差距,抬高城镇化的门槛,加大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化,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推进。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视高楼那一边殷切的目光。

  人们看到,棚户区居民渴望住新房的梦想,在中国自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后,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从2008年到2012年,国家开工改造的是1260万户,而本届政府上任后,又承诺完成1000万户。新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为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中的约1亿人解决住房问题,再度成为国家在2020年前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这一点,正在为各地“你追我赶”的速度和崛起的新房所印证。

  诚然,在目前进行的棚户区改造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资金紧缺是事实,搬迁工作难做也是实情,还有的棚户区居民住上楼房后断了原来的生活来源或是不适应新的生活。但所有这些,在民众翘首以盼的民生托底工程前,都应该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汇聚多方力量来解决。政府要以过紧日子的决心,切实把“三公”经费省下的钱更多地用到棚改等民生工程上,通过一紧一放的财政杠杆倾斜,向民众昭示政府服务型角色的真情回归。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013年的岁末,李克强又一次走进了棚户区,在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的棚户区,他一连走进了5户居民的家中,仔细察看居住情况。他对闻讯而来的群众说,你们的住房困难和改善意愿,我们都记住了,政府和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尽快让你们搬进新房。

  李克强的话,让西于庄的居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中国政府对千千万万棚户区居民所做出的承诺,将在不久的将来,让更多的改革红利落到他们的头上。

一亿棚户区居民如何走出“龙须沟”?(聚焦“三亿人口的牵挂”系列报道②)
不要忘了高楼那一边的期盼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