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没有“老宅” 哪来“乡愁”(时事点评)

黄春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11日   第 05 版)

  据报道,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河南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的安氏大院,周边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园、300多岁的古树相伴,是附近安氏宗亲的圣地。如今,因“合村并城”,将被“限期拆除”,安氏后人为此寝食难安。 

  该村现存的6处留存着诸多区域文化烙印的古建筑、古墓葬,2011年即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此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也为之绕开。如今却要被拆,一些志愿者发出了“原址保护或者易地重建”的呼吁,而郑州市文物局也已“介入协调”。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记得住乡愁”的表述,深入人心。而倘若故乡没了老树、老坟、老房子,“乡愁”去哪儿找寻?只有保护好文物,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如今,1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说拆就拆,让这份“乡愁”沦陷在“城镇化规划”中,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为何文物保护总是敌不过城镇规划?

  这些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工程在建设时没有履行相关的文物保护程序,使得文物资源遭到破坏。而文物资源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无法还原。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摈弃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行城镇化建设,不仅让城市失去了个性,也让人记不住“乡愁”。

  同样的城镇化建设在法国,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达成这样一种妥协:如有需要,可以建设新建筑,但是新建筑要尊重周围的老建筑,且在风格上尽量与老建筑保持协调。但当数十层的摩天大楼建成后,巴黎人发现,大楼与周边老城区的建筑从颜色、高度以及外貌上完全无法融合,最终还是叫停了老城区的高楼建造计划。  

  笔者以为,城镇规划理当装得进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这些要素。一个人性化、前瞻性的规划,唯有让“乡愁”妥善安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规划。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包含众多古建筑文物的乡镇都在城镇化的拆迁范围内。如果它们在合村并城过程中被一拆了之,“回不去的故乡”将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届时悔之晚矣。

广州市1元钱可以开公司(事件新闻)
新闻点击
松花江冬捕开门红(焦点瞬间)
没有“老宅” 哪来“乡愁”(时事点评)
贵州管护员被封候鸟“守护神”(人物聚焦)
责编:宦 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