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国粹在课堂

郝 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10日   第 16 版)

  为庆祝“珠算”申遗成功,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开展珠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用我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珠算)进行了试题计算。珠算计算既培养了学生们对传统计算工具的操作能力,同时又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耿国庆摄

  2013年11月8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74岁的魏家舞龙队队长魏树东在镇中心中学讲授舞龙技艺。近年来,东营区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吕剧、短穗花鼓、草编、舞龙、打老虎等民间艺术纷纷进入校园,深受孩子们喜爱。
  刘智峰摄

  广西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福巷屯是桂西南提线木偶的发祥地,其独特的木偶戏演唱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民间艺人将木偶技艺搬进校园,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得以良好传承。
  赵京武摄

  位于甘肃东部山区的庆阳市环县,是中国道情皮影之乡。为了保护和传承好道情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2013年,环县职业中专学校成立了皮影艺术学习班,聘请当地的皮影老艺人和传承人为学生授课。
  郭 刚摄

  2013年12月15日,在山东聊城大学学习的几名外国留学生在聊城市东昌府木版年画社,向木版年画艺人了解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起源,学习制作工艺和技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东昌府木版年画”已有近300年历史,与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并称山东两大民间年画,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振祥摄

  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在专注地参加课外满族民间传统剪纸活动。小学生们在乡村民间艺人指导下,学习民间剪纸基本技巧,了解传统民间剪纸历史,感受满族民间传统剪纸的魅力。
  卜向东摄

  “彩调”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原为北方柳子戏,清代传入广西桂北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结合,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图为在广西融安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们在排练“彩调”剧。
  黄孝邦摄

  陈玥(右)是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五年级的学生。3年前,学校聘请专业老师在校内开设京剧课并成立雏凤少儿京剧团,陈玥主动报名参加,从此接触并深深喜欢上了京剧。她参演的节目在不久前举行的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获得了金奖,主演的《穆桂英挂帅》更成为南通和海门一些大型文艺表演的必选节目。
  黄 哲摄

  2013年12月,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申遗”成功。有着1800年历史的珠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带动各地掀起一股“国粹进课堂”的热潮。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将民歌、民乐纳入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等等。那些仍有生命力的“国粹”已融入学生的教学和生活当中。

  “珠算被大部分人淡忘了,再不推广真要失传了。”上海市少儿珠心算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杨校长介绍,申遗成功一个月来,公众对珠算的态度有所回暖。这一个月来,打来电话的咨询者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是来为孙辈咨询珠算课程的。他们年轻时都用过算盘,他们希望后辈在学习珠算知识的同时,也能传承珠算文化。

  2006年,“抖空竹”项目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北京的上斜街小学就将该项目引进课堂。近日,学校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室”,将多个非遗项目引入教学课程。校长韩建丽表示,“先让学生玩空竹,然后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干细活的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设计能力……许多传统国粹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是我们云艺最大的资源优势。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设计学院的改革无形中实现了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近日表示,学院经常邀请云南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这不仅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师、传承人从学院汲取到一些创意和新思维。

  每逢周三下午,宁波市江东东柳街道的罗慧都会去宁波四明中学给“刺绣社”的30名学员上课——教他们学刺绣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在学校里,像这样的“非遗”选修课还有好几种。校长张业民介绍,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目时陆续引进了太极拳、剪纸、刺绣、茶艺等“国粹”。本来还担心这类课目会遭到冷遇,结果网上报名一开始,这些选修课就被同学一抢而光。

  有人认为,珠算等课程作为一项实用技能,已经没有了作为普遍开展的课程的必要性。中国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每一样“非遗”都走进课堂,那么学生将在无形中增加许多负担。这些“非遗”项目完全可以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渠道加以普及,或者像象棋一样通过民间爱好者相互比赛等形式进行传承。

  进课堂并不是“国粹”的唯一出路。就拿已经进入一些地方中小学课堂的书法、京剧来说,如今也很难说达到了“普及”程度。创新才是真正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的最佳出路。此次珠算申遗的成功或许是一个契机,提醒国人重视文化瑰宝,让传承的链条延续下去。

国粹在课堂
责编:郝 青 邮箱:haoqing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