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04日 星期六

马拉松繁华背后的矛盾

杨乔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04日   第 08 版)

  2013年深圳马拉松“娱乐的”现场

  元旦佳节刚过,一年一度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登场,同时也拉开了2014年马拉松赛事的大幕。据中国田协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将迎来46场马拉松赛事。与2012、2013年相比,赛事以每年近7场左右的涨幅逐年递增,这也昭示着马拉松依然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赛事之一。

  近些年,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确实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为核心所打造的精品马拉松赛事的引领下,其他大中小城市也纷纷“效仿”,竞相举办。然而,在看似一片大好形势的马拉松赛事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又亟待解决的矛盾……

  数量VS质量

  一年近50场的马拉松赛事究竟算不算多?或许一些数据能回答这个问题。根据美国《跑者》杂志统计,2012年全年,美国共举办了789场马拉松、德国658场、英国和法国分别300余场、日本约200余场、意大利和俄罗斯也各有100场左右……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在数量上看似有些“少得可怜”。但换句话说,马拉松赛事发展的优劣并非完全与赛事数量呈正比,当然还有赛事的质量。

  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确实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单就数量而言,可谓是“前途无量”。然而,就目前的赛事水平来看,在一年所能举办的近50场的赛事中,知名度和影响力兼具的赛事却是屈指可数。除了北、上、广、深“四大天王”级的马拉松赛事和以赛事规模见长的“厦马”外,其他的马拉松赛事目前还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在城市宣传、全民健身以及赛事推广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3中国马拉松年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杜兆才表示,2014年,田协在积极扩充赛事容量的同时,将更多地考虑提升赛事的品质。今后的马拉松赛事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确保质量进一步提升,争取更多城市能打造体现自身特色的精品赛事。

  热情VS安全

  赛事数量的不断增加,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群众基础本来就十分广泛的健身项目上。一时间,跑马拉松仿佛变成了一件无比时髦的事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国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和急救部门给出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在比赛中受伤的选手都是因为缺乏马拉松训练和比赛经验所造成,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个人身体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马拉松并不单单是凭着满腔热血或一腔热情就能“驾驭”的运动项目,它还需要正确的健身理念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做保障,否则只会“自讨苦吃”。近两年在马拉松赛场上频发的譬如昏厥、休克甚至死亡等一系列突发状况,就是对马拉松的盲目“崇拜”和对赛事必要安全知识的严重缺乏这一对矛盾的产物。这些事情不仅为赛事组织和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广大“跑友”提了醒。

  或许“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运动格言放在马拉松比赛中就应改为“安全第一、比赛第二”了。在群众马拉松赛事蓬勃开展的同时,参与热情和能力不可或缺,学会如何比赛、如何保护自己显得更为重要。

  竞技VS娱乐

  倘若把每一位马拉松参赛选手都看作专业或准专业选手来要求的话,估计我们就很难在马拉松上再看到有“蜘蛛侠”、“超人”甚至是十分“雷人”的造型专业户出没了。因为这种打扮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正规的马拉松赛场上的。但这又恰恰是我国马拉松比赛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马拉松赛事的一个大趋势:娱乐至上。

  其实,从我国近两年的马拉松赛项目设置上就已见娱乐化的端倪。目前,许多城市马拉松比赛都根据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分别设置了全程跑、半程跑、10公里跑、5公里跑以及迷你跑等花样繁多、难度各异的子项目供大家选择,旨在吸引各个阶层、各个水平段、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前来参赛。马拉松已渐渐褪去纯竞技的外衣,越发凸显大众色彩和娱乐色彩。

  此外,对于专业的马拉松选手来说,比赛的胜负显得极为重要。但对于重在参与的业余选手来说,比赛过程却胜于一切。在推进全民健身的道路上,马拉松所扮演的角色已不能单纯地从竞技角度去审视它,但又不能完全将其定性为纯娱乐活动。保持其竞技运动的天然魅力、充分挖掘其娱乐价值、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应该是我国马拉松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全民体育蓄势发酵
体育大年马上有好戏(体坛走笔)
巴西世界杯令人忧
马拉松繁华背后的矛盾
桥牌邀请赛在京举行
责编:朱凯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