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

新能源托起太阳城 生态美提升幸福感

德州政绩考核首重“幸福指数”(事件新闻)

梁希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01日   第 07 版)

  寒冬访德州,发现这里有了一张张新的城市名片:中国太阳城、新能源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四大战略提升幸福感●

  “一喜种粮不交税,二喜干活不太累;三喜上学不交费,四喜看病不太贵;五喜养老不犯愁,六喜低保国家给;七喜走路村村通,八喜打工‘一锅烩’…… ”陵县后王社区党支部书记高明荣用一首《幸福(十喜)谣》表达出了建设幸福德州带来的喜悦心情 。  

  2011年9月,德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幸福德州的决定。市委书记吴翠云介绍说:“我们建设幸福德州,就是要让德州人的幸福指数逐渐升高,人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有稳定感、舒适感、安全感,更有归属感。”

  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德州市突出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二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到今年初,德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4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02元,分别增长13.5%、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跃居山东首位。此外,还相继建成了市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市博物馆、德州大剧院,城市功能品位和人文环境得到了极大优化和提升。

  ●住上新楼还能就近上班●

  “搬进新社区住上新楼房,又在家门口上班。没想到咱也和城里人一样。”说这话的是29岁的赵文娟,平原县王庙镇王庙社区居民,她所说的家门口上班就是在附近产业园区的恒丰纺织(平原)有限公司打工。

  王庙社区居民的生活质变,源于德州市农村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顺利推进。

  位于鲁西北的德州,村多、村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延伸。2008年底,德州市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抓手,从推进村庄合并入手,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  

  “两区同建的意义,不单是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在于它找到了一个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城镇化的新路子。”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宜新说。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市已建成社区378个,15万农户住进了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已配套建设产业园区876个,3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农民来自各类园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

  ●污染项目一票否决●

  在德州,不仅楼房上面有太阳能热水器,街道两旁有太阳能路灯,单位安装有太阳能空调,就连乐华陶瓷、景津集团等企业的厂房顶上都建起了太阳能发电站,用于工业生产。

  德州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平台,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一是结构调优,产业转“绿”。德州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低碳微排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达149家,太阳能光热利用走在世界前列。风电设备制造业和以功能糖、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生物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搭建载体,优化格局。德州市县两级都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项目发展、招商引资坚持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发展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目前,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的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已经建成运营。三是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实施“大规模引进、大规模提升、大规模对接”人才工程,每年引进本科毕业生8000名、研究生1000名、高端创新型人才100名;每年培训提升2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2012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4家。

新闻点击
德州政绩考核首重“幸福指数”(事件新闻)
木偶之乡上演如皋杖头木偶戏(焦点瞬间)
河南剪纸艺人两刃张合绘古今(人物聚焦)
“长幼共融”式 养老可借鉴(时事点评)
责编:宦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