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微博上转发了科幻作家刘慈欣设计的一款“写诗软件”,引起网友的热议。早在2006年该类软件就被开发出来,近几年,逐渐升级成了不仅可以创作短幅的诗歌,连小说、论文等长篇幅的文章也可由电脑直接创作出来。笔者随后下载并体验了“刘慈欣写诗软件”,发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会创作出类似现代诗歌的诗句,并且句式、结构多样化,比如“失恋的水牛,像理想社会;球形的苦恼和杂草丛生的危房在相互吻”,然而深究便能看出意象与意象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关系,不难看出,在速成、娱乐的背后,这类软件所折射出的现今文学现象同样引人深思。
辩证看待的文学现象
据悉,一款“写诗软件”4个月可生成55万首诗,如“猎户星免费在线写诗软件”自2006年上线起至今,已生成144万首诗,平均每小时23首,还能生成自动采访,已制作专访7万余篇,平均每小时1篇。
据严锋教授介绍,相对来说,写诗软件其实并不算有特别大的发展,像论文软件、小说软件等等已经有一个基本成型的产业,网络小说生成器可以完成大篇幅的场面描写。近日一则网络热帖“怎样快速写出一首汪峰老师风格的歌曲”,通过对歌手汪峰117首歌词的分析,总结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54次“爱”、50次“生命”、34次“孤独”等,再对这些热词进行编号。只需随意写出一串数字,依次在形容词、名词和动词中取出一个词,稍加串联就可以得到一首汪峰标准式的歌词,简便程度令人大呼“歌词作者饭碗要被抢走了”。
“还不能以彻底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因为软件的运用现在只是一个现象。”严锋教授回应如何看待这类软件。写诗软件自2006年出现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严重影响文坛的情况。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周瓒说:“现在也没有出现一位能够创造一部具有内涵作品的电脑诗人。”其次,这一现象的产生并没有对式微的诗歌市场造成过多威胁,周瓒认为,“不要妖魔化写诗软件,首先诗歌本身就没有市场可言,诗歌不能用来消费,所以写诗软件不会和真正的诗歌挂上钩,这类软件主要就是娱乐的用途。”甚至严锋教授认为某种程度上不能否认它们确实会起到对文学构思的辅助作用,因为不同的样式、模板或许能给人启发,特别是通俗类的文学,如“猎户星免费在线写诗软件”能提供共973首诗歌风格的模板。周瓒认为,如果一来就带有强烈的抵触心态,不仅小题大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文学与科技在未来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速成的文化快餐
写诗软件满足了大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随着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诸如此类的电脑生成软件都被简单地归入一套数字化的程序之中,创作日趋粗浅化、功利化,使文学越来越成了口语化且没有美感、可读性差的闲言碎语,削弱了文学的生命力。
在这股风潮之下,体现的是现今文学大环境的浮躁,隐含着让文学逐渐失去意义的风险。严锋教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蹩脚”诗人的创作才会导致软件的开发乃至逐渐形成一个产业。而这类软件反过来则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感,而它们代表的技术力量对诗歌的抑制,很可能会使我们的创造力和精神活动降低为技术的层次。虽不至代替人脑创作的地步,但也会对整个文学氛围造成一定的干扰作用。过度依赖软件,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因为“电脑怎么都不可能写出像北岛那样的诗歌”。
在文学创作领域,诗歌是被普遍认为最高的艺术形式。然而软件创作文学的出现,其反映的不单是技术上的问题,严锋教授表示,“因为现在很多现代诗都是似是而非的,一些诗人其实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要写什么,要怎么写,完全就是在不断‘打回车’的情况下作出诗来,这些‘蹩脚’诗人的创作让诗歌在大众的心目中逐渐扭曲为荒唐性,认为看不懂就是诗歌。”周瓒认为,目前文学界缺乏自主创新也是导致软件出现与兴起的原因之一,在这些文学的同质化后,必然会出现所谓“创作套路”和“创作规律”。这说明诗人在文学创作上自身的不严谨给软件工程师们设计写作软件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严锋教授表示,这也是读者对文学界的一种抗议方式,通过软件把文学数据化、商业化,从而得到一种反讽作用。
科技与文学的融合发展
“虽然创作现代诗的软件很多,但是以后兴许古代诗歌会更加受欢迎。”周瓒猜想。她认为古代诗歌让更多的受众感兴趣。据悉,她的一名学生就从事古代诗歌软件的开发,并且已有一定的用户。周瓒认为,古代诗歌虽然有不少的难度,韵脚、平仄都会带来程序编写的困难,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是很有可能的发展前景,在质量或数量上兴许会超过创作现代诗歌的软件。虽然这类软件的逐渐兴起一方面或许让人不禁担忧现今的文化水平会受到影响而低迷,但不妨换一面思考,这正说明现在大众对文学的关注度在上升,对于想创作文学但又不知如何进行的人来说,科技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接触文学的方式,没有人能断定他们就此一直会依赖软件,通过娱乐的方式开始接触到文学从而深入下去学习也并不是一个不可为的方法。就如严锋教授所言,不要过早地担忧,这其中自有它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