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农”之情愫 影响深远

张广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30日   第 05 版)

  本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参加,其规格之高,为近十年所罕见。与之相关的一个背景是,7名常委中有4名曾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农村工作过7年,这段经历无疑影响到他后来的治理色彩和执政理念。他曾在公开的回忆文章里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

  同样,李克强总理不仅具有现代意识,年轻时,他裤角上常有泥巴,手上满是茧子。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其他几位领导人也是或有“上山下乡”经历,或有长期基层任职经历。

  可以说,这一代领导人内心存有一份“农”的情怀,这份情愫将深远影响着未来中国。

  他们做“农民”的经历,使他们对农业、农活十分熟悉,从中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决策更加科学。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便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他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均选择聚焦三农问题。

  事实上,不止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会议都受此影响。“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家园”等提法无不透露着这一代领导人特殊的“农”之情怀。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有相当一个时期,农村环境遭到了破坏,农村建设被人们忽视,这种破坏和忽视最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付出了很大代价。

  他们的这份“三农”情怀将使农民成为生活更富裕、职业更体面的新阶层。“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结构,国民分成了两种身份,这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2020年城镇化时间表,便是改革努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未来的一大增长动力。在职业体面尊严方面,他们将是最大的“代言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7年农民,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中部地区也当了4年农民。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极易忽视“三农”利益、导致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传统的中国农村是靠“礼治秩序”来推行治理,实现稳定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便是防止农村传统文化失落的上层设计。同时,中央强调的法治秩序亦是乡村治理之道。新一代领导人的这份“农”之情怀,将深刻影响到基层治理和地方秩序。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的本质乃“人”的现代化。领导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特殊感情,无疑将提升“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阶层实现“中国梦”的速度,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总书记总理的三农情怀
“农”之情愫 影响深远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