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各地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破题之年。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彩云之南“走出去”和“引进来”有哪些新亮点?作为中国西南生态屏障和“美丽中国”版图中的“绿色明珠”,“美丽云南”做出了哪些新举措?以下通过对这一年“中国—东盟南亚特刊”的报道梳理,来向读者呈现一张2013年度云南科学发展的答卷。
“桥头堡”纳入国家战略
南博会吸引八方宾朋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下称《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历史性地把云南推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明确提出把云南建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详见本报2月5日报道)。
自此,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有了行动纲领,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有了重要依据。云南省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在“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4月又提出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战略构想(详见本报4月30日报道)。此外,11月26日,云南省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启动会在昆明召开,这意味着云南经济将在“金融力量”的驱动下,迎来大开放、大发展,撑起云南沿边“国际范儿”(详见本报12月3日报道)。
在推进开放平台建设上,6月6日—10日,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1届昆交会在昆明举办。首届南博会即吸引了42个国家和地区2100多家境内外企业参展,参展商和采购商10万人次到会,实现了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67个、招商引资近6000亿元的丰硕成果(详见本报6月报道)。
大通道建设齐头并进
对外交流异彩纷呈
交通兴则百业兴。作为“桥头堡”规划的题中之义,“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即国际大通道建设始终是云南省高度重视、优先发展的一项工作。今年云南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谓捷报频传:
2月23日,历时7年修建的玉溪至蒙自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而在不久的将来,列车将从蒙自一路南下,从河口口岸出境,直奔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地新加坡,形成中国与东盟地区陆上运输的大动脉。10月9日,国道主干线二连浩特至河口公路锁龙寺至蒙自段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意味着中越公路国际大通道(昆明—河内)云南段实现全程高速化。10月26日,云南省武定至昆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该段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首都放射线“第五射”北京至昆明的最后一段,也是云南省通往四川省的两大通道之一。航空领域,济州—昆明包机航线、青州—昆明航线、丽江—台北航线、釜山—昆明航线、曼谷—昆明航线、昆明—缅甸航线、丽江—新加坡包机航线在今年相继开通;今年10月,丽江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跨入中国最繁忙支线机场的行列。
经贸文化交流方面,今年“走出去”的大事莫过于“七彩云南宝岛行”参访团于9月17日至23日在台湾开展的交流参访活动。这股“云南旋风”,以七彩绚丽之色、真诚交流之心、浓浓血脉之情,把一个多姿多彩的云南带到了台湾民众面前,更为云台交流合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详见本报10月1日报道)。
而“引进来”的大事,紧随南博会之后的便是11月18日至27日在昆明举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和10月24日至27日在昆明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其中,旅交会期间共有102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约1100名海外买家到会洽谈,入场人数累计达到10万余人次。
建设七彩美丽云南
保青山绿水善做善成
今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提出要深刻认识云南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着力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到2020年,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与之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云南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中央补助资金最多、建设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通水(详见本报10月8日报道)和搬迁安置1.45万名村民、退出农田3300亩——玉溪斥资百亿保护抚仙湖一类水质(详见本报10月29日报道)。
此外,哈尼梯田于今年6月22日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云南省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化石地之后的第5处世界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既是对云南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肯定,也对当地环境的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