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集大型高清纪录片《下南洋》于12月20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为观众再现那段华人“下南洋”的历史。12月16日,该片主创人员齐聚北京举行开播新闻发布会,分享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据《下南洋》总导演周兵、祝捷介绍,该片拍摄历时3年,深入9个国家,寻访上百个城市,采访近200位华人,记录了华人2000年“下南洋”的历史,向观众揭示了一个与中国血脉相连的南洋。
“婆家”和“娘家”
“南洋”这个名词,对曾在那里生活过的老一代华人来说,有着更深的含义。曾几何时,中国人远离故土,漂洋南下?在原始莽林,建立家园,渡过重重艰难?在不同的殖民统治下,华人的命运起起落落,血泪与苦难交织过后,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族群文化生生不息?《下南洋》用镜头为人们回答了这一连串的疑问。
祝捷说:“最早‘下南洋’的人们,绝大多数是最普通、最卑微的民众。他们大批大批地死在漂洋之路上,死在南洋客地的苦难劳役上,死在冲突与屠杀之中,但最终幸存下来的先祖,却创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成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南洋的华人却为我们写下了属于普通中国人的‘史诗’。”
周兵说:“这是一个长达2000年的故事,移民差不多从汉代就开始了。但近50年来,他们已经不再是中国人,他们是马来西亚人,文莱人,印尼人……他们是华人。这是《下南洋》的总基调。”
“他们命运跟我们相同或不同,他们跟我们血脉相连或不同,他们跟我们命运相接或不同……”祝捷引用周总理“嫁出去的媳妇”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南洋华人的遭遇。
《下南洋》正是要为搭建“婆家”和“娘家”之间的这条纽带而贡献力量。作为《下南洋》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该片投资方、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张晓卿深知历史与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特殊影响。“华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认同,‘文化母国’、‘文化民族’在海外华人身上的印记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身份,更是生活创业的精神源泉、依托和动力。”
南洋的华人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阅历了千年中华和百年中华的双重命运。因此,探索南洋对于中华文化的自我理解以及对当下中国人自省与思考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打捞”与“镜鉴”
著名主持人、时事评论员白岩松在《下南洋》开播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感。
他认为,“这部纪录片是一次成功的打捞”。片中曾介绍说,由于下南洋而在南海的沉船有超过2000艘,在他看来,《下南洋》经过3年时间正是对“下南洋”这艘历史之船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打捞。“这是一个过去在我们朦朦胧胧的知识体系之外的一段历史,但是这次变得清晰了。”
他还将该片比作一面清晰的镜子,“当我们生活在这片疆域里面,彼此距离很近,但是并不一定很清晰地了解我们自己的这个族群。”他说,但是当看了《下南洋》后,看到那些成千上万在海外打拼的与我们一样的族群,就可以透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白岩松坦言,片中的很多故事让他感慨良多。广州起义时,曾有南洋的年轻人辞别了自己新婚3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在黄花岗72位烈士中,海外归来的就有29位。一个下南洋很多年没有给家里写信的华人,在有了钱后给家里写的一封信,却只有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让妻子赶紧把早年卖掉的女儿赎回来。
“我想这个女儿是他能忍受所有的委屈、颠簸、泪水的原因,后来成为一种信仰。”白岩松说,也正是这封信,让他在这部纪录片中,很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家”的范围。
割不断的“中国根”
改革开放之初,南洋华人的投资给予中国大陆以极大的支持。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的增强,也使得当地华人地位相应提高。
谈及拍摄过程中南洋华人带给自己的震动,周兵说:“南洋华人有一种融入骨髓的文化传承的东西。”他介绍说,南洋华人保留了很多文化的形式,比如说在一个新加坡的祠堂里混杂着道教、儒家文化的仪式,青年人每年都会参加这个仪式。
祝捷介绍说,“我们拍了一个在北京的华人,他是在荷兰出生,现在做了一个名叫中国根的网站,专门帮助海外华人寻根。他其中有一个客户,就是一个委内瑞拉的女士,你完全看不出她有任何中国人的样子,也不会说半点中文。但是,她就拿着自己的族谱,说我要找我的中国爷爷。等她来到中国,真正找到中国爷爷,你会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同是表兄弟关系,但长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位荷兰华裔名叫李伟汉,目前已经为8位客户提供了服务。
还有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叫廖乐年。他1999年在马来西亚退休,2002年开始回到老家湖寮镇长教村开展英语义教活动。他以祖祠为义教基地,开办了假期和周末英语补习班,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免费给学生补习英文,并提供免费食宿。
“他说,‘我不仅要教他们的英语,我还得参与乡村建设,我必须用我的力量,比如我从海外带来更多的投资,让我的家乡变得更好’。”祝捷说,“他是在纯英文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从小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说,别的中文都不会没关系,这一句一定要会。直到他回到家乡才明白那句话的意思,那是用当地方言说的‘广东大埔长教百江铁桥德心堂’,也就是他家乡所在的村镇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