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总书记要“仔细看”的儒学书籍

许民彤 小 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20日   第 11 版)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参观孔子研究院时,他饶有兴趣地翻看桌上摆放的展示研究院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看到院长杨朝明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拿起来翻阅:“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他还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一席话,让这两部书“一夜畅销”。

  《论语》是语录,《孔子家语》是全集

  顾名思义,《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的通盘解说。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注释”、“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既择善而从,又爬梳剔抉。这部书原由台湾万卷楼于2005年出繁体版,2009年4月齐鲁书社出简体修订版,全书56万字,被列入“齐鲁文化经典文库”。

  《孔子家语》和《论语》一样,都是弟子们对孔子当年教学时的言语、对话的记录。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语录精选本,那么《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全集。《论语》只有两万多字,《孔子家语》却多出4倍。

  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杨朝明说:《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过去常觉得《论语》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20篇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是对该篇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论语诠解》抒新见  

  《论语诠解》从仁者爱人、为人知礼、学以致道、仁义之交、孝悌齐家、处世之道、君子境界7个方面阐述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并对《论语》的很多言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缺少具体语言环境,传统理解是强调君臣父子各行其道,是统治阶级的尊上符咒。但《论语诠解》认为孔子强调的是“正己”,就是每个人在不同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身份。

  《论语诠解》认为,《论语》首篇首章很多人就理解错了。传统解读把三句话割裂开来理解,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朋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胸襟。其实这三句话是相互关联的。“学”是名词而非动词,指孔子的学说、信念、主张。“假如学说被社会采用,不是很高兴吗?退一步说,假如社会没有采用,但是赞同我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讨论,不是也很高兴吗?再退一步,如果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的胸怀吗?”这是孔子人生的三个境界。

  再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传统理解是将妇女等同于人格卑鄙的人,但实际上“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不仅不是轻视,反而是重视。周初有“敬德保民”的传统,孔子思想与文武周公一脉相承。《孔子家语》中有“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光辉耀千年

  作为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语》中孔子所论述的做人之道、治学之道、治国之道,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日常文化、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吮吸到鲜活、丰富的人生营养。

  罗素曾评价说:孔子是古代的大师,他的人品一直刻印在中国文明之页,孔子的传统思想以及同它一起的艺术、文学和教化的生活方式一直存在着……它不是一种宗教,而是纯属于一种伦理体系,但又不是高不可攀,可以实行于生活实践之中。这是孔子的学说很容易被世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作为孔子思想的代表,《论语》具有世界意义和现代意义。当我们用文化体验解读《论语》,那些古圣先贤的光芒,会穿越千年时空,照耀当下,也让我们很多人的生命历程,因为多了这种传统文化的陪伴,而变得厚重和温暖……这大概也是总书记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的初衷。 

 

总书记要“仔细看”的儒学书籍
只有敬亭,依然此柳
爱书妙语
李雪健:丰富人生都是“书”(名人书房)
讲述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故事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向百姓展颜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