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走近“故宫讲坛”的神秘话题

紫禁城公开课

本报记者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16日   第 04 版)

  清代皇帝如何过大年?

  900余年前,张择端为什么要画《清明上河图》?

  为什么金水河要从西北角引入,从东南角流出?

  一幅残破不堪的书画又是怎样在修复大师的手中完成了艺术蜕变,起死回生的呢?

  在593岁高龄的紫禁城(北京故宫)里,有太多故事,也有太多神秘。

  一年多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民众之间,一个名为“故宫讲坛”的公益讲座,尝试搭建一条知识桥梁,承担起“紫禁城公开课”的角色。

  去年9月8日,履新刚8个月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成为“故宫讲坛”第一讲的主讲人。他的讲座题目是《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全面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和设想。

  此后,“故宫讲坛”每隔半个月举办一次。最近的几期,讲座地点设在故宫学院教学楼408阶梯教室(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总部校区内)。每场讲座约120个听众名额,需提前预约。

  按照设想,故宫博物院邀请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专家学者走上“故宫讲坛”,与公众面对面交流,全面系统地介绍故宫丰富的文化资源。

  这些主讲人,包括故宫两任院长——单霁翔及郑欣淼。郑欣淼在去年12月22日进行的第八讲中,以从武英殿修书处到故宫出版社为脉络,讲述了“故宫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因在央视做节目而为人熟知的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金运昌,则两次与民众进行“故宫书画漫谈”。

  梳理29次“故宫讲坛”,不难发现,其内容涉及古代建筑、文物研究与鉴赏、文物科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而古玉、书画、故宫古建筑等民众兴趣浓厚的话题,不止一次出现。

  以古玉为例,讲坛第三讲,由故宫研究馆员徐琳讲解《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兼谈与中美洲玉器的比较》;第十八讲,由故宫研究馆员杨晶进行《古玉赏析——以故宫藏玉为中心》;紧接着,第十九讲,则由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艺组原组长张广文讲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第二十讲,则又由杨晶向听众作了题为《如何读懂古玉》的讲座。

  紫禁城是依据《周礼》、《周易》和风水学说三位一体而建造的。它是中天之城,当帝王坐于太和殿宝座之上,南面而听天下时,万里江山尽收眼底。——这些知识尽在故宫研究馆员王子林主讲的第十三讲《紫禁城建筑之道》中。

  第二十三讲《震古烁今的紫砂器——皇家御藏与宜兴紫砂的鉴赏》由故宫副研究馆员于富春主讲。此讲揭示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来自于五个方面:泥、形、工、款、功。小小紫砂壶涵盖了考古学、地质地貌学、陶艺美学,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养生文化。

  在《清宫中的药物及治疗方法说略》一讲中,主讲人故宫研究馆员关雪玲结合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御药房遗留下来的药材、成药、西洋药物以及相关文献,使听众对清宫御用药物的总体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而故宫博物院的众多文物藏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为了使文物延年益寿,传统的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如何抉择?要解开这一答案,你可以去听12月22日的第二十九讲。

  届时,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研究馆员宋纪蓉,将以《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医院》为题,介绍故宫文物保护的概况、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科学化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有意聆听的观众,可提前拨打电话(8610)85007938报名预约。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
11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485亿千万时
《格萨尔王》编撰完成
致富驶入快车道
中方对日领导人恶意
中伤表示强烈不满
天津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
北京地铁2元通票或终结
明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方向确定
紫禁城公开课
海关破案161起案值逾17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