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后海有家“老人茶馆”(京华纪事)

魏廉直 肖 旸 孟 娇 冯妍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10日   第 05 版)

  后海一角。
  杨理光摄

  古朴典雅的康龄轩茶馆位于城市喧嚣的一隅,为老人凝固了时光。
  杨理光摄

  “评书、老人相亲、文艺晚会、书法比赛……”在后海一个仅100多平方米的小茶馆里,这样的活动每天都上演着,而活动的主角基本都是一群年过六十的老人们。正如常来这里的赵大爷所说:“这里在我们心中不是茶馆,是家!”

  

  【小茶馆里办婚礼】

  “这儿是茶馆吗?”初入康龄轩,不少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古色古香的桌椅,各种精致的小茶杯,绿油油的小盆栽遍布各个角落,墙壁上的佛文,带有古韵的小吊灯……一间小屋,每个细节都透露出一股“家”的温馨。主人李芹介绍到:“我当初布置这个茶馆,就想让它尽可能更像一个‘家’”。

  在与主人李芹聊天的时间里,笔者便见到两个老人自己开门进屋,收拾桌子,清理地面,忙得不亦乐乎。李芹说,有10多个老人都有茶馆的钥匙,他们都住在附近,没事他们就过来,扫扫地,烧烧水,招呼一下新来的老人。“你不让他们做事他们还会生气!”李芹笑着说道。

  在平常家里,是孙祖三代一个家。而在康龄轩,则是几十个老人一个“家”。原来,康龄轩的老人们互相间都当成了彼此的家人,平时谁家有个事儿老人们都争相去帮忙,就连做媒也帮上了。在“康龄轩”,至今已举办过好几场老年版“非诚勿扰”交友活动,不止一对老人在这里喜结连理。

  李芹说道:“来这儿的老人儿女都很忙,平常一个人在家很孤独。这也是我做这个茶馆的初衷,就是给这些老人们搭建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自编自导演“春晚”】

  “从2007年到现在,马岐先生的评书我基本每场都来,与一帮老‘伙伴’听听评书,特别有小时候胡同里的感觉。”赵大爷对笔者说道。晚上7点,茶馆里的评书会座无虚席。

  除了今天的评书,茶馆还有其它活动。周一的孝道文化讲座,周二的丝竹管弦演奏,周三周四的评书,周五的书法……老人们每天都能参加固定的为他们量身设计的活动。赵大爷告诉笔者:“我们这群老人爱来,就是觉得这儿什么时候来都好玩,只要没事就会过来。”

  老人们不仅当观众,更当起了表演者。朗诵会、舞蹈团、老年合唱队……李芹定期都会组织老人们参与各种形式的表演。去年的春节,李芹办了一个大型的春节晚会,晚会的20余个表演都是由老人们自编自演的。“老人们都希望被重视,通过让他们自己组织表演,老人们都很开心,都特别积极配合的参与排练。”李芹笑着说:“你看今天来的许多老人就是报名今年的春晚呢。”

  【老人凑钱共建茶馆】

  “你看我们茶馆不收费的,如果仅靠我一个人支撑,早办不下去了,我们茶馆现在是共建互助的方式。”李芹对笔者说道。

  原来,老人们和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李芹的行列。2008年45个老人便凑了12.8万给予李芹用于茶馆维持。去年李芹由于交不起每年30万的高额房租,康龄轩一度面临倒闭,一个老人的儿子张先生听说这个情况,主动将自己在后海的餐馆无偿捐献出来,改造成了现在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康龄轩。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总量突破2亿人,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老有所依早已成为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资深媒体人高严认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性养老问题,个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未来应支持更多的个人及民间资本加入到养老这个行列来。同时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呼吁更多的大众加入到这样一份事业,延续我们中国民族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

北京市民点击鼠标“找政府”(聚焦京城)
点击北京
陶然亭的雪(历史名人话北京)
后海有家“老人茶馆”(京华纪事)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