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

铸造特色名校 成就百年梦想

——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纪实

杜晓东 常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05日   第 08 版)

  掩映在青山绿荫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

  设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国陶瓷行业构筑了一个集工程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标准化与检测、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完整平台。

  学院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国际研修和交流活动

  学院利用明清时期古窑址建成的三宝陶艺研修苑,是学生们学习我国传统制陶工艺的实习基地。

  由陶瓷学院学生发起的创意集市,每个周末都会聚集上百个摊位,吸引着众多中外陶瓷艺术爱好者。

  来自美国的陶艺家科琳·阿伯特正在指导学生创作

  学院利用明清时期古窑址建成的三宝陶艺研修苑

  1712年,法国的传教士昂特柯莱出版了一本对全世界的瓷器制造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中国瓷器的制造》。在这本书中,他用了一个叫“高岭村”的地名来称呼中国制瓷所用的粘土,后来德国学者李希霍芬(Richthofen)把它音译成为“Kaolin”,介绍到欧美矿物学界,并逐渐成为国际黏土矿物学的专用术语和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称。这个名叫高岭的地方,就位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

  在这块土地上,不仅催生出无数精美的传世之作和灿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而且还诞生了中国第一所、也是至今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

  走进景德镇陶瓷学院位于浮梁县新校区的大门,穿过宽阔的广场,便是清澈幽静的翠湖,新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建筑掩映在高低起伏的山麓丘陵间。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坐在树下或掩卷而思,或相互轻言细语,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从绿树成荫的小径上走过……真可谓一幅宁静闲适的校园生活图景! 

  谁能想到,就在这所学校初创期的1915年,首届毕业生才仅有8人。而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2250亩、拥有三个校区和23000余名师生的国内外知名学府。 

  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所陶瓷高等学府选择设立在景德镇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因为陶瓷就是景德镇的灵魂和血脉。正如《我在景德镇等你》歌中所唱的一样,“古窑的神火通明千年仍不息,江南的烟雨隐约着飘逸沉韵的伏笔,染刻了传奇,前世心思化今生的胎记……”。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整座城市仿佛就是一个师生们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大课堂。而这所大学的存在也为这座江南小城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平添了一份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春风化雨育芳菲

  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是历史沉淀与现实融合的结果。今天,不少大学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可是大学精神却越来越匮乏,师生之间曾经融洽无间的情谊也似乎渐行渐远。

  也许是远离大都市繁华与热闹的缘故,景德镇陶瓷学院反而少了一些今天社会上弥漫着的浮躁和功利之气,多了几许朴实和沉稳,透出了一份天然雕饰的本真魅力。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这所院校就确立了“诚朴恕毅”的校训,这种崇尚朴实无华、勤奋坚韧的办学理念很好地被延续至今。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脑手并用、科艺结合”的理念,注重应用性,培养学生的适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有无数陶院的学子活跃在中国陶瓷工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中国陶瓷业的未来。例如,仅在中国的建陶重镇广东佛山,就有四千余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扎根这里,支撑着当地建陶业的半壁江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陶瓷学院充满着尊敬师长、爱护师弟师妹的温暖氛围。这正如学院的一位老师在他的《爱学生,从记住学生名字开始》的一文中所提到的,老师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师生沟通的便捷之道。从这一微小的侧面就可以看到学院所崇尚的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教学观念。由于保持着这种良好的校风,陶瓷学院的毕业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说是某一届的校友,校友们就会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有许多毕业生在多年后,依然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放弃优厚的待遇选择重回母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景德镇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内,我们参观了学院的70后“海归”、副教授解晓明博士的艺术工作室。他已经获得多个国家级金银奖,参加过国际展览,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他就是在陶瓷学院领导真诚的邀请下,断然决定离开了一所知名度更高的大学回到了母校。他说景德镇是自己发展事业的基地,是陶瓷学院的包容和热情打动了自己,是这个地方给了自己工艺技术和个人创造探索的机会。

  在参观校园期间,我们在学院的制陶车间遇到了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国际著名职业女陶艺家科琳·阿伯特(Coreen·Abbott)教授。她正在认真而忙碌地指导着陶艺专业的学生们。当谈及对于这所学校的印象时,她非常坦诚地说,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还不尽完善,但是开放的氛围和学生们刻苦踏实的学习态度令她非常满意。她特别钟情于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希望今后能够在此展开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砥砺前行谱华章

  近年来,“文化创意”被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形式在我国兴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可以说,陶瓷就是人类最早的创意产品之一,景德镇陶瓷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我国,景德镇陶瓷学院应该是这一领域最早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者。在坚持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基础上,陶瓷学院一直以艺工并重为导向,突出“设计艺术和陶瓷工程”优势,打造了“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械、经济与管理”三大学科群,形成了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陶瓷材料与装备、陶瓷文化、古陶瓷研究、陶瓷经济与管理等一系列完整的学科体系。

  陶瓷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在艺术创作上,学院以引领中国陶瓷艺术创新发展方向为目标,在继承青花、斗彩、古彩、粉彩、颜色釉等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注重材质、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的创新,开创了“现代民间青花”、“陶瓷综合装饰”、“现代瓷绘艺术”和“意象墨彩”等陶瓷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艺术展览中心,陈列着数百件陶院老师们历年来创作的陶瓷艺术品,还有一些海外艺术家捐赠的陶艺作品。其中一组名为《生死时速》的陶艺作品格外令人注目,该作品曾获得2009年第11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陶瓷学院青年教师孟福伟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主题创作的作品,表现了灾难发生瞬间人们相互救助的求生本能与互助精神,尺度有限的陶艺竟然营造出了一种意想不到宏大视角和悲壮场面,使人对当代陶艺的表现能力与发展态势有了更为巨大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创新,那一届的全国美展才首次将陶艺作为了独立展区进行征稿和展示。

  在科研创新上,学院依托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平台,面向传统陶瓷与高技术陶瓷产业的前沿,针对其共性及关键技术的进行研发,在推动传统陶瓷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升级换代、新型陶瓷材料产业的发展中,立足于设计新观念、新方法的研究和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建立为行业服务的产品设计的公共平台,提高作为陶瓷生产大国的陶瓷产品设计水平,提升陶瓷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学院还展开了对于中华陶瓷艺术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率先提出“景德镇学”研究,承担了国家文化建设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任务和教育部“中国陶瓷设计史”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陶瓷行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上,学院也有了许多新突破,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大批成果。近年来,学院有近200项科研成果输送给相关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服务等实现了经济效益近百亿元,荣获了由科技部主办的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为了整合海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推动国际化发展,学院还与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芬兰、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陶瓷是土与火完美结合的艺术。当我们的祖先将高岭土和石英投进熊熊燃烧的熔炉中,让原本纯厚朴实的陶土在一次又一次的灼烧与冷却中变成了精致悦目的艺术品。这种烧制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凝练和升华。或许,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创建之时就与生俱来带有了这种独特的品格,她也正是在被不断地打磨与淬烧中让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动人。今天,景德镇陶瓷学院已经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她在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同时,力求建成我国陶瓷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努力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进程中,不断演绎着新时代的光荣与传奇!               (图片摄影:洪刚)

  

  景德镇陶瓷学院概况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由当时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所创办,也是中国最早的国民教育职业学校之一,开创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先河。中国陶业学堂后经数度更名、五迁校址,历经1927年省立陶业学校、1947年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变迁,直至1958年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高等院校,成为以陶瓷工程和陶瓷艺术为主体,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自主招收艺术类本科生和94所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13年7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正式批准景德镇陶瓷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学科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建校以来,学院为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活跃在中国各地的陶瓷工业领域。由于在全国高校中这种自有的特色和优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称景德镇陶瓷学院是“陶瓷黄埔”。同时,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他们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此,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曾颇有感触地说,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培养的历届毕业生中,人才辈出,在国内外艺术界崭露头角,成果显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陶院现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98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形成了陶瓷材料与工程、陶瓷材料物理与化学、信息功能陶瓷和环境陶瓷材料等四个特色学科方向,建成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陶瓷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陶瓷材料绿色生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其中“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设计学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是江西省“九五”、 “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及最具特色和优势的艺术类学科。陶瓷设计历史及理论、产品设计与陶瓷材料、环境陶瓷艺术设计、陶瓷手工设计及装饰研究四个稳定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建成了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英国皇室与景德镇陶瓷的一段不解情缘

  伊丽莎白二世特别喜欢中国瓷器。她少年时代在宫廷观看陈设的中国瓷器,听外祖母讲述中国瓷器的故事,从此爱上了美丽的中国瓷器。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上海市政府宴请女王时,锦江饭店特意用清代景德镇精制的古典餐具盛菜点,女王十分欣赏,事后还与中国专家探讨中国瓷器问题,赞扬中国景德镇瓷器很美丽。

  1947年,伊丽莎白二世(当时还是英国王储伊丽莎白公主)与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亲王菲利普·蒙巴顿中尉(现称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结婚,当时的国民党某政要夫妇将特意定制的高级成套中国景德镇瓷器赠送给她,作为祝贺她结婚的礼品。这套粉彩“双龙戏珠”餐具,图案中两条金龙在彩云中抢戏龙珠,富有动感,充满生气。龙的外延绘“万”字连方图案,内绘桃形连续图案。龙身上的甲全部采用纯金粉描绘,烧炼后用玛瑙抛光,金碧辉煌,永不褪色,而且时间愈久愈光亮。周围盘绘五只蝙蝠,含蓄着“万寿无疆”、“福寿绵长”、“五福临门”之意。器皿下部绘画海水图案,图案采用松绿色,显得非常高雅。盘内底部写有红色“囍”字,又显得喜庆吉祥。英国王室对这份贺礼十分满意,伊丽莎白二世在回信中称赞这套瓷器十分高贵华丽,并说“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这些瓷器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伊丽莎白二世婚后,英国王室拍摄了一部各国贺礼彩色纪录片,片中以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了这套“双龙戏珠”餐具。英国驻外使馆在各国放映这部纪录片,美丽的中国景德镇瓷器产生了轰动效应。这套瓷器餐具就是由当时的校长、著名陶瓷学家和陶瓷教育家汪璠先生具体组织制作的。201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艺术家再次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设计并制作执政60年纪念礼品瓷,受到英国女王亲自接见的礼遇。

  

  景德镇陶瓷学院早期的海归校长

  景德镇陶瓷学院办学很早就有国际背景,早期(1910-1953)的六位校长都有海外学习经历,其中张浩、汪璠等五位都先后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一位毕业于美国,他们不仅带回了当时西方的先进技术、还有不同于旧时传统的新观念,为中国高等陶瓷教育体系的奠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的校歌

  1926年,从美国纽约州大学陶业专业毕业、获意林诺大学陶业硕士学位的邹俊章出任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校长。他制定了最早的校歌,歌词如下:匡庐毓秀,彭蠡清幽,特产陶瓷冠全球。我们陶校专心研究,形式花样多时流;质洁色白,泽能比玉,中外无匹俦。

  

  知识链接:

  高岭土

  高岭土的使用是我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改变了瓷器的性能。原来单一的瓷石泥料(史称一元配方)只能烧至1150℃左右,为软质瓷,制品变形率较高,胎色也不够白净。由于高岭土耐火度高,在瓷胎中起到骨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可烧至1330℃左右,不仅减少了制品的变形率,同时也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景德镇瓷器从此由低火度的软质瓷提升为高火度的硬质瓷,这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是由于高岭土的使用,使景德镇安然度过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原料危机,在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并使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有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美誉,特别是元青花更是闻名中外。

铸造特色名校 成就百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