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我是月球车

本报记者 余建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03日   第 04 版)

  我叫月球车。没错,就是那只中国“玉兔”。没得说,这个名字有历史、有文化、又浪漫,还预示了我要在月球上东奔西跑闲不住,而且是全球征名的,够拉风吧。

  这会儿,我和我的小伙伴——着陆器正在飞向月球的路上,我们离开地球已经超过了14万公里。着陆器这哥们,比我140公斤的体重重了七八倍,膀大腰圆、五大三粗……嘘,小声点,这一路上奔月、绕月、落月,我都是窝在他的肩膀上,就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我们一小一大组合在一起,成了这几天全球各大媒体的热词——嫦娥三号探测器。

  沿着我们正在飞的这个轨道,从地球到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大概要花4天的时间。但这几天里我们不会闲着,比如,着陆器小伙伴入轨以后马上就把4条着陆腿放下来。着陆腿在落月的最后一刻非常关键,离月面最后的几米,我们只能靠自由落体,尽管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我们两个加起来1吨多重的分量落在月壤上,冲击力不小,因此落地瞬间得全靠着陆腿来缓冲,吸收碰撞能量,防止翻转。

  星际飞行中最重要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飞行速度和方向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就可能飞到别的星球去了,或者漫无目的地漂浮在宇宙中。所以,在4天的奔月旅途里,地球上的亲人们时刻关注着,为了我们更顺利更精准地抵达目的地,他们会在中途发送信号,轻微调整我们飞行的姿势。瞧,刚刚他们就修正了一次。这种对航天器的测控,时间精度要精准到微秒量级,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秒。

  想起12月2日凌晨发射,仍然记忆犹新。凌晨1点半,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这个大家伙把我和着陆器推向天空,穿过大气层,摆脱了地球引力,并且直接送到了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奔月轨道。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款火箭有4个助推器,推力十足,点火起飞的过程非常快,要比神舟飞船或者北斗导航卫星点火发射后蹿出去更疾、飞得更快。第一次坐火箭的我们,感觉新奇、刺激,当然,也非常放心。

  听说,最震撼的场面出现在发射后1000多秒的星箭分离时刻,那会儿,我和着陆器正忙着欣赏美丽的太空风景,而所有观看发射直播的人都看到了这一幕:黑暗的太空中出现一道弧形的亮光,在这个背景中,火箭和探测器分开,随后探测器缓缓向太空深处飞去。这一刻的真实,却比科幻大片还要科幻,宇宙深邃无比的壮丽和科学的巨大魅力,彻底把地球人征服了。

  呼吸着太阳风,穿梭在各种能量粒子之间,星际旅行如此惬意,但飞行4天后,我们将要面对登月途中的第一个高风险考验——近月制动。我们会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刹车,让月球引力把我们牢牢抓住,暂时变成一颗月球的“卫星”,绕飞在离月面100公里高度的环月圆轨道。这个刹车动作,要一次成功。

  我和我的小伙伴,能不能创造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降落的历史,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是月球车
中国梦丰富而现实
创意点亮生活
违反八项规定问题汇总表公布
上海交大两门慕课亮相全球平台
为了小而美的共同梦想
县衙里的廉政课
责编:石畅 李尧 邮箱:cnshichang@gmail.com